天大團隊首繪長城暗門家族圖譜

Published at Jan 27, 2023 09:31 am
香港文汇报讯 综合记者张聪及新华社报道,「长城上到底藏有多少暗门?」历时4年多时间,跨越10个省区,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对明长城全线超九成人工墙体进行分辨率接近厘米级的连续拍摄,甄别出130多处暗门实物遗存并首次构建其「家族图谱」。长城防御体系研究专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玉坤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城修建前后持续了两千多年,长城暗门是一种矮小门洞,大多根据地势、军事等需求开设在隐蔽段落,矮小的门洞朝向关外,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成果让鲜为人知的长城「秘密通道」走出了史书记载,呈现了一个完整、立体的长城建筑体系。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和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张玉坤团队从2003年启动对长城的研究,2004年起开始将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应用其中,2018年年底启动「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采集工程,4年多来跨越10省区,对明长城全线进行无盲区数字化测绘,目前已覆盖90%的人工墙体段,并已扩展到汉、北朝、唐、宋、清等多朝代遗存。 设置地点隐蔽 构造独一无二 这些鲜为人知的「秘道」,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听说过古代侦察兵『夜不收』吗?」研究团队成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员李哲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有一些宽度与高度仅容一人俯身而过的暗门就是供他们通行之用,不仅设置地点十分隐蔽,而且兵士返回后还需验准暗号方能进入。 经过细致研究,李哲发现长城暗门的设置十分灵活。研究人员对130多处暗门实物遗存进行了图片分析,并实地考察了其中一部分后,发现每一处暗门都与当地地形高度契合,且其构造根据需求各不相同。「每处暗门的构造都是独一无二的。」李哲说。 据介绍,暗门洞口一般宽为0.7米至1.6米,高1.5米至2.5米,其中最窄小的仅容单人俯身通过,宽的可通马匹。从结构上,暗门可分为石、木过梁式结构或砖、石拱券式结构。与主关口相比,暗门要兼顾通行效率与安全隐蔽,可分为直通、非直通两大类,并与主墙、支墙、敌楼、登城道等多种设施结合,衍生出丰富的「家族成员」,展现出各具特色、丰富灵活的通行模式和防守策略。 突门用作防御 两千年前有记载 此次研究还首次发现了「暗门家族」中最为隐秘的突门实物。 李哲介绍,突门是暗门中最为秘密的出口,面向敌方的一面用砖砌伪装,面向己方的一侧实为空心。敌人从外部根本无法分辨突门位置,但当临近的主关口受敌袭击或出现其他紧急情况时,士兵可以如鸡蛋破壳一样从内部击破突门,实施奇兵突袭。 「清晚期著名学者魏源曾用『藏于九地之下为暗,动于九天之上为突』来描写突门提供的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张玉坤说。据了解,首次发现的突门作为一种古代防御设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类似设施的记载,《墨子·备突》篇中对突门做了专门的著述,此后,唐、宋、明,甚至清代学者都有记述。「突门虽然是长城上一个小小的设施,但它体现了跨越2,000多年古人智慧的传承。」李哲说,《墨子》成书在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也就是说,突门最晚在春秋晚期就出现了,现在找到了明朝时期的实物,这种文化传承非常鲜活。 确认约220处暗门 部分用作通商 「得益于大数据的支撑,我们对于暗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李哲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发现随着团队对长城研究数据的不断积累,团队的科研潜力也在不断攀升。「当手头数据积累到一定层级,我们开始了对长城各类设施的梳理,过程中发现长城研究没有『天花板』,还有许多长城的秘密可以挖掘,让我们感觉无比兴奋。」 张玉坤介绍,截至目前,结合古代舆图已确认共计不少于220处暗门,并汇总130多处实体,发现了明代官方史料中「夫祖制,边墙下多留暗门」的明确记载,从而以实物和文献双证据明确了关、口之下存在暗门这第三层级通关设施。 「暗门这一历史遗存,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长城的开放性。」张玉坤说,暗门更多的是两侧交流的通道,证明长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在有秩序地「开放」。如明代官方记载,政府允许游牧部落通过暗门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区放牧,一些较大的可容两匹马双向对过的暗门证明了这一点。此外,部分暗门还用于通商往来。 「我们对长城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对暗门的研究也还没有画上句号。」李哲说,基于迄今积累的庞大数据库,研究团队还将利用数字技术等进一步还原长城「真容」,为当代人呈现一个完整、立体的长城。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