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後人葉曉東:卅載跨國尋父照片 多方協助終團圓
Published at Nov 11, 2021 03:06 pm
1939年,3,200名风华正茂的南洋华侨子弟放弃优越生活回到祖国,加入了一支特殊的部队成为汽车司机和修理技工,战斗在「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他们被称为南侨机工。由于历史原因,南侨机工的历史资料曾严重损毁,许多后人无法找到父辈资料和照片,留下无尽遗憾。77岁的叶晓东便是这些后人之一。香港文汇报2015年8月17日曾以《十年守护纪念园 空框祭父引为憾》为题,报道了叶晓东寻找父亲陈团圆生前影像资料的故事。最近,来自海外的一张刊载有马来西亚机工信息的旧剪报照片佐证了陈团圆的影像,令寻找父亲照片已逾30载的叶晓东夙愿得偿。 ●香港文汇报记者 丁树勇 云南报道
1939年,侨居马来西亚麻坡的陈团圆应召为第九批南洋华侨机工,被派往云南德宏芒市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其间在当地成家并育有叶晓东姐弟。
父遭日军残害 遗一双儿女
1942年,滇西大片地区沦入敌手,日寇疯狂搜捕包括机工在内的抗日军民,陈团圆滞留于怒江西岸,装扮成傣族男子,终日上山放羊躲避;至1944年终被日军捕获,并惨遭活埋残害。彼时,襁褓中的叶晓东仅出生三个月。为维持生计,母亲带着姐弟改嫁并迁居畹町,姐弟遂随继父改姓叶。
由于种种原因,叶晓东多年后才得知自己身世,然而,从未见过父亲照片,一直不知父亲相貌,令叶晓东深感遗憾,寻找父亲照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其间,他从健在的几位机工大叔口中,断断续续了解到父亲的一些情况,又到云南省档案馆等多地查询历史档案,但除了查到陈团圆和张智源在同一工资册中等资料,他始终未能找到父亲的照片。
同为机工后人的张云鹏立刻将父亲张智源珍藏的「麻华机工回国服务队职员留影」的照片,翻拍发送给叶晓东。根据照片标注,合影中的六人是马来西亚麻坡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拍摄于1939年8月10日。但经张智源妻子确认,除认出前排中者为张金炳、右者是张智源外,其余四位并不知姓名。
二访大马寻亲 登当地报纸
叶晓东寻找父亲照片的努力没有停止。2013年和2018年,叶晓东或随机工后人寻亲团、或自行前往,两度到访父亲侨居的马来西亚寻访,却都无功而返。不过,当地华人华侨提供的协助让叶晓东难忘。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史料搜究工作室的刘道南、卢观英夫妇带他到当地陈姓宗祠、祖坟等地寻访,走访当地潮州籍人士,查询陈姓族谱,又到当年机工出发的新加坡麻河港口寻找线索。
叶晓东说:「虽然他们讲一口潮州话,而我操一口畹町腔,语言沟通时有不畅,但他们的热情与热心、周到与细致,让我倍感温暖!」
事实上,刘道南和卢观英早在2009年就看过纪录片《南侨机工》。他们对片中叶晓东对着空相框祭奠父亲的一幕深受感动,因而数次撰文在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上刊载叶晓东的故事。
广泛收集线索 辨出父模样
2019年,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根据「麻华机工回国服务队职员留影」照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判断,六人合影中,后排右者与叶晓东年轻时照片的相似度高达85.58%。尽管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但叶晓东并不能确认合影中的后排右者即为父亲。
前不久,卢观英传给张云鹏一张剪报的照片。该剪报是1939年8月9日新加坡《南洋商报》的报道,报道称:麻华第三批机工返国服务员,已征得九名之众,其人数虽少,然其爱国之诚信可嘉。主持办理其事之麻华返国服务团委员会,已决定于十一日遣送往石叻(原新加坡的称呼)集中候轮返国。报道中并公布了该批机工姓名:正队长张金炳、副陈礼炳、文书张智源、交际冯汉深、财政余英杰(应为涂英杰,该报道错将「涂」写为「余」)、干事陈传圆(应为陈团圆,潮州话「传」与「团」同音)。
有了这份剪报佐证,加上张云鹏通过各种渠道的确认,他分辨出了六人合影照片中的每个人。前排左者为陈礼炳,中者为张金炳,右者为张智源,后排左者为涂英杰,中者为冯汉深,右者为陈团圆。
「这与人脸识别技术的判断一致。」得知这一消息后,看着合影中的父亲,叶晓东百感交集,泣不成声。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南僑機工後人葉曉東:卅載跨國尋父照片 多方協助終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