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專家艾先濤 廿年選育11良種新疆棉增「芯」動力
Published at Nov 11, 2021 03:04 pm
「我们从事育种工作的(科技人员)都有个梦想,就是培育出优良的品种,大面积推广,服务『三农』、造福社会……」新疆棉花育种专家、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艾先涛,自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棉花育种行业,近20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先后选育出早熟、高产、优质、适宜机采多类型棉花新品种11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育种的整个过程少则五六年,多则八到十年时间。这是个苦中有乐、每天都能看到希望的过程。」艾先涛笑着说,外出在条田里一眼就认出自家品种,就像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认出自家孩子,「当下就会多看几眼品评一番」。●香港文汇报记者 应江洪新疆报道
「最初进入这行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也没有太大的雄心抱负。」2003年,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艾先涛跟着全国知名棉花专家李雪源住在乡间简陋居所,大家每天开着三轮车下地,开启了一段执着的守候。「也曾犹豫过,去粮食作物研究所。最终还是选择了在经济作物研究所『搞棉花』。」艾先涛直言,当时考虑就是粮食作物全国各地都有,在新疆这地方还是应该研究棉花。
「选择了就一直坚持下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艾先涛对棉花并不陌生。他的出生地、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覆同意撤销沙湾县,设立县级沙湾市,以原沙湾的行政区域为沙湾市的行政区域,3月16日撤县设市揭牌,编者注)就是北疆种棉大县,自小家里也种着近十亩地的棉花。上中学时,艾先涛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会在棉花收获的季节勤工俭学拾棉花。那个时候,即使是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北疆地区,机采棉也还没有大量普及。手工采摘棉花的「人海大战」是这个「中国棉花之乡」的独特景观。
这段日子里,最令他难忘的事情是熬夜提取科研数据。「当时测叶面积的仪器落后,只有待夜里电压稳定才能进行扫描读取数据,所以晚上两点多我们才开始对采集到的棉株进行测试,经常一干到天明。」做水肥一体化栽培试验也是一个精细活。试验过程中要精确灌水量,3亩地被划分成一个个小区块,抱着水泵掐着时间对每个小区进行浇水,折腾一天才能把三亩地全部浇完。对于这样的生活,艾先涛并不觉得脏累苦,坦言「带队老师们也一样,做这行就是这样的吧」。因此,「选择了,就一直这么坚持了下来。」
参与首个中长绒棉品种
艾先涛入行时,新疆棉花无论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还是商品调拨量,都已位居全国第一。然而,靓丽数字的背后,身为新疆本土的棉花科研人员,也不得不面对「新疆自育的棉花品种占主导的很少」、市场份额也比较小的窘境。「当时还是『中棉所35号』、『中棉所49号』『包打天下』的时代。」身为「棉花之乡」的一线科研人员,艾先涛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培育出新疆自己的优良棉种。
他先是跟着李雪源团队培育出新疆审定的首个中长绒棉品种「新陆中9号」。「这是新疆第一个适纺高支纱的专用中长绒棉品种,结束了这个棉花大区没有中长绒棉品种的历史,为新疆棉花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提供了核心技术。」据艾先涛介绍,这个品种与香港溢达等纺织品公司合作,目前已大面积推广104万亩,新增产值近2.45亿元(人民币,下同)。
「棉花纤维绒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纺织上,纤维长度每增加1毫米,可织更高支数的纱,一般棉花纺织在40支以下。」这里所提到的「支」即支数,是纺织行业的衡量体系,通常支数越大说明织品的质量越好、越细;价格也就越高。艾先涛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最新培育的早熟优质机采棉品种「源棉11号」可达到60支以上,织出的衣服面料更细更好。
30亩重病田中攻克常见病
另一个艾先涛全程参与培育的早熟高产棉花品种「新陆中42号」,具有抗病高产的特点。为了解决品种对枯黄痿病的抗病性问题,艾先涛和团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齐满镇30亩的自然重病田中,从几千份材料中开展鉴定评价,有时会针对某一个材料抗病性问题加大系统选育力度,选择单株几千个,逐个进行下一代鉴定评价。早熟、高产抗病棉花品种「新陆中42号」就是这样选育出来的。这也是种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27万亩,产生经济效益2.53亿元。到2018年艾先涛去喀什驻村时,仍在大面积种植。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育種專家艾先濤 廿年選育11良種新疆棉增「芯」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