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徽州文化變身頂流IP 藉互聯網走進尋常百姓家
Published at Dec 07, 2021 02:45 pm
徽州文化是比肩藏文化、敦煌文化的我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错落有致的徽派村落,巧夺天工的徽州艺术,名扬四海的徽菜美食,固本培元的新安医学,意境空灵的新安画派……千百年来,徽州文化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闪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时空。安徽省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发祥地,现存8,0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1,3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都是我们追溯历史、读懂中国的「活标本」。为了保护与传承徽州文化,数十年来,黄山市一直在探索,并逐渐走出了一条徽文化遗存不止于保护,更着手活化利用的特色之路。此次,香港文汇报记者带你走进徽州,感受徽文化与现代发展的结合,来一次黄山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旅。
徽州文化不仅有徽玩之雅、徽工之巧,更有徽味之美、徽茶之香、徽艺之韵,作为徽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核心展示区,安徽省黄山市拥有传统技艺、美食、文学等9大类共1,3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传承千百年的徽州文化已成为黄山市的顶流IP,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因徽文化而来,亦能将徽文化带走。「非遗+景区」式体验、非遗购物节专场、非遗夜市等活动,让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而当地通过市场化运作培养的包括猴坑、竹艺轩、钟大厨等一大批非遗知名品牌,亦借助互联网平台,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赵臣 黄山报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徽菜的代表之一,臭鳜鱼在徽州有着「无鳜不成席」的美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臭鳜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少华的「钟大厨」徽菜馆里,香港文汇报记者看到,前来就餐的食客桌桌必点臭鳜鱼。而除了亲自来黄山品尝大厨烹饪的臭鳜鱼以外,现在通过网购、冷链运输的真空包装臭鳜鱼即可轻松寄到家。小小的臭鳜鱼可谓徽州文化的徽味「代言人」,黄山市一年能售出上千万条,营收超过30亿元(人民币,下同)。
一味薄盐酵出鲜美
臭鳜鱼传承至今已有约200年的历史,作为徽菜的代表菜品,因其制法独特,在保持鳜鱼肉质鲜美的同时,更将鳜鱼「臭」与「香」的对比体现得淋漓尽致,广受食客喜爱。钟少华16岁起跟着师傅学厨,做臭鳜鱼已有30多年,他介绍,传统技艺腌制臭鳜鱼只需一味薄盐即可,然而因为徽菜讲究食材本味,所以对鳜鱼的选料、手作腌制的分寸、烹饪的技法等都有着严格的讲究。
钟少华介绍,臭鳜鱼传统技艺需精选优质活鳜鱼,宰杀净膛后,抹上薄盐,放入特制的杉木桶内,压上鹅卵石让其入味,纯自然发酵9天方可烹食。钟少华强调,除了腌制鳜鱼的手法考究,腌制的时间也尤为重要,时间短了,鳜鱼散发的「臭」味会很冲,只有腌制7到9天的鳜鱼,它的香臭味才会更柔和,腌鲜风味才会更好体现。臭鳜鱼虽闻起来微臭,但吃起来很香,肉质鲜嫩、醇滑爽口。也因此,前来黄山旅游的全球各地游客,品尝一次之后就久久不能忘怀。
创新改良烹饪手法
向来喜欢钻研菜品的钟少华发现,臭鳜鱼烹饪完成后,最佳的食用时间是10分钟之内,一旦鳜鱼冷却,其鱼肉就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慢慢变硬、变柴,这极大影响了鳜鱼的口感。「最初盛臭鳜鱼的餐具就是普通盘子,后来我们改用带加热炉子的餐具,通过持续加热来延长鳜鱼的最佳食用时间。」钟少华介绍,食客反响很好,现在加热炉已经成为臭鳜鱼的标配。当时,基于持续加热鱼肉的原理,钟少华还尝试了在木桶内用加热的鹅卵石作为铺垫的「桑拿臭鳜鱼」做法。
徽州当地传统的臭鳜鱼做法最初只有红烧,而且「臭」味偏重。随着黄山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来黄山,在与食客们交流时钟少华了解到,只一种口味的臭鳜鱼太过单调,江浙、上海等地的游客口味偏清淡,年轻的食客会更喜欢麻辣等刺激口味。为此,钟少华经过不断研发,相继推出了清蒸臭鳜鱼、香辣豆豉臭鳜鱼、臭鳜鱼烧肉等新菜品。不仅如此,基于黄山市旅游景区的游客需求,钟少华还研发了零食版各式口味的块状臭鳜鱼,深受游客喜爱。
互联网销售遍全国
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离不开创新,钟少华除了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改良臭鳜鱼的烹饪口味,亦牵头打造现代化臭鳜鱼加工厂,进行真空包装版半成品臭鳜鱼的生产。如今内地网购异常发达,越来越多食客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品尝正宗美味。「借助打麟机、滚揉机等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臭鳜鱼腌制前的制作效率。」钟少华介绍,经过处理的鳜鱼依旧会按照传统手法来进行腌制,保证臭鳜鱼的品质和口味。「我们研发了专门的臭鳜鱼料包,通过生鲜物流配送的方式将臭鳜鱼寄到顾客家中,顾客只需加入料包,简单烹饪即可享受美味。」如今黄山的臭鳜鱼早已卖到全国,仅钟少华自有品牌「钟大厨」臭鳜鱼,一年就能卖出300多万条。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千年徽州文化變身頂流IP 藉互聯網走進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