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舊社區印象 遊走村校回溯本土歷史
Published at Dec 07, 2021 02:42 pm
「浩瀚汪洋深又广……来来渔民的儿女们,大家高声颂唱」。在青衣一所空置的乡村学校中,传来了一阵旋律音韵,这些都是以往村校的校歌,歌词恍如带领着人穿梭过去,回到那个仍是渔业发展黄金期的香港。最近,有机构以村校校歌为灵感,与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并举办村校记忆展览,冀透过珍贵的村校文物向参观者细诉村校历史,找回属于自己社区的记忆,反思空置村校的运用。 ●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美婷
历史几经变幻,曾是渔港的香港,转眼已是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事。村校曾是不少港人受教育的地方,那里充满着不少人的回忆。由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主办、「香村」团队策划的展览《歌山水树人:村校记忆展》现在青衣一所乡村学校中举行,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副执行总监黄竞聪解释到,展览名为「歌山水树人」的原因,「我们做资料搜集时发现村校的环境可以用『歌山水树人』来形容。」的确,我们从现场展示的五所村校校歌歌词中可见,校歌中描述学校的环境以「歌山水树人」为主。
展览是为期两年的「香·校变奏」计划中的其一活动,展览将历史与艺术结合,以村校校歌作为打开社区、共享艺术的钥匙,并走访多间村校,采集校歌与口述历史,配合艺术教育工作坊及艺术成果呈现,记录村校与社区艺术的碰撞,展现本土历史。
五所村校的历史
是次展览展示了五所村校的历史:青衣公立学校、青衣渔民子弟学校、葵涌公立学校、大榄涌公立学校和横洲公立学校。展览分为三部分:主展馆、副展馆和户外展场。
甫进入主展馆,不同年代的村校文物和史料重现眼前,介绍着香港村校的重要发展历程。五所村校旧生的心声都写在印有「歌、山、水、树、人」的展板上,展板下展出了该村校的文物、毕业生的合照,同样的校门背景,黑白至彩色的照片,诉说着历史。当然不少得村校的学生手册和成绩表,当年村校的教科书、奖牌、职位襟针,充满旧时代味道,令人怀念。
主展馆的一隅,五块七彩缤纷的「记忆碎片」悬挂在墙上,这是插画家Stella So聆听五所村校旧生的口述故事后与旧生们一起合作制作的《记忆地图》作品,五幅《记忆地图》在数月前制作,带领参观者了解和反思新界村校的发展脉络。地图上不同的插画描绘着旧生们往日在学校附近生活的趣事,有的记载着学生在学校附近的树上摘荔枝、龙眼;有的和同学打架;有的同学用鬼口水吓同学,各种有趣的小事情在地图上呈现。
每幅学校的地图旁设有耳机,有旧生作声音演绎分享着地图上每处的回忆,参观者可一边聆听着往日的故事,一边欣赏《记忆地图》,定必使你会心微笑。
声音导航寻回忆
往主展馆旁的楼梯走,我们到达了副展馆,这里播放着「校歌回廊」影片,片中的校歌由各村校的旧生献唱,他们为拍摄影片,特意到访昔日学校门前,以电子琴伴奏,再唱一次历久常新的校歌。
副展馆里,展示了《落叶如歌》的薄瓷作品,这是陶艺家谢淑婷于2019年创作的作品,她是葵涌公立学校的旧生,为了完成这个作品,她重回母校搜集落叶,再结合同窗与校园旧照,利用她擅长的艺术创作制成陶瓷薄片,重现青春欢乐的校园时光。
在副展馆旁是户外展场,那里的三个玻璃圆瓶,散发着微微的歌声,这是三所小学的学生参加艺术教育工作坊的创作成果,这部分名为「我的社区·我的校歌」,小学生在艺术导师的引导下,分享校园点滴并编写为小诗,谱上音乐后转化为另一种意义的校园之歌。在每个圆瓶里设有一个小喇叭播放着这三首校园之歌,也在圆瓶里印上了歌词。
此外,户外展场中也设有6个由青衣渔民子弟学校旧生的口述历史故事回忆点,参观者可以根据展览地图上的指引游览学校,找出每个回忆点播放声档,聆听旧生回忆。
空置村校仍有价值
现在,我们不难发现村校遗址,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如何保育甚至利用村校遗址尤其重要。「香村」艺术家兼是次展览策展人史嘉茵认为空置的村校仍然有价值,期望透过在空置村校中举办展览使人能亲身了解到村校的空间规划和历史,她说:「空间不是一种『死物』,一个空间经过了时间的洗礼,里面会存在历史的痕迹、故事,特别是村校,现存的村校,至少也有30、40年的历史,见证了很多人的成长,我认为我们也可利用空置村校作艺术创作空间,艺术也是个很好的媒介去打开这些空间,也可令我们反思还可为这些空间和历史做点什么。」
「香·校变奏」计划──《歌山水树人:村校记忆展》
地点:青衣渔民子弟学校旧址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7日(逢星期日休息)
入场人士需先在网上预约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尋舊社區印象 遊走村校回溯本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