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重視 不易維護 不敵暴雨 露天文物保育刻不容緩
Published at Dec 13, 2021 01:52 pm
「洪水来了,城墙塌了,印记没了……」入秋后北方的强降雨,使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局部城墙造成损坏,引发出众多对全国同类文物保护深深的担忧。香港文汇报记者在河南省郑州市走访部分受灾古建筑发现,在暴雨中受损的不光是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文物,部分低级别或者暂时未有定级的文物更因为疏于日常维护而只能听天由命。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当下,文物该如何保护? ●香港文汇报记者 刘蕊、李阳波 河南郑州、陕西西安报道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在总结「720暴雨对河南文物影响」时表示,从此次防汛救灾的过程来看,文物所在地领导重视,政府主体责任和作用发挥得好,有专门管理机构、专人值班值守的世界文化遗产、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能够及时抢险防护,而无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无法及时发现和排除险情,受灾情况普遍严重。
汉霸二王城遗址 城墙坍塌大半
距离「720」大暴雨已经三个月了,通往汉霸二王城遗址的道路仍旧被土堆拦着,车辆开不进去。虽然遗址现在关闭整修,但因为无人看管,土堆边被「踩」出了一条通道。「走过去太远了,你可以骑着我的马过去,我还可以给你讲讲汉霸二王城的历史。」就这样,香港文汇报记者付了当地村民20元钱人民币,骑着马,从土堆边上绕过,进入了霸王城遗址境内。
汉霸二王城是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霸王城城墙被杂乱的警戒线拦着,周边放了不少「前方危险请勿靠近」的牌子。只见不高的城墙墙体已经坍塌大半,墙体上有三个后人开凿的壁龛,里面摆放有霸王等人的雕像,其中一个壁龛几乎完全被倒塌的土堆掩埋,霸王像上方的墙体凹陷,周边亦有裂痕。「下大雨那会儿,这边都没人,国家已经派人来整修了。」
牵马村民指着广场上一个帐篷说,那就是国家派来修城墙的人。只是,帐篷里的人不在。「平时也没啥工作人员,这个地方靠着黄河,现在不让随便动。」
牵马村民已经60多岁,从小就在霸王村生活,「前几年要建公园,我们就迁出去住了。迁出去之后也不种地了,靠牵马生活。」谈起三个月前的大雨,他依旧很感慨,「没见过那么大的雨,要不是我们早从山里搬出去,估计我们也都有危险。」
郑州文物局局长:土质文物保护是世界难题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在郑州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土城址、土遗址类占60%以上,这些土质文物最易遭受雨水侵袭受损。「土城址、土遗址的保护是世界难题,土城址、土遗址泥土经过急剧降水的冲刷和长时间浸泡,在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抗剪强度、内摩擦角两个指标急剧降低,极易受到暴雨冲刷损坏。」
汉王城和霸王城城墙完全是用黄土分层夯实的,距今2,200多年历史。一直以来,汉霸二王城城墙就因受到黄河水的侵蚀,仅剩不到百米。
前记者:不必把文物保护想得过于复杂
长期关注河南基层文物保护的一名前记者周健说:「汉楚争霸,这段城墙几乎成了唯一的历史见证。这次郑州大雨,裸露的黄土面对超强暴雨根本没有抵抗之力。这次暴雨把这千年城墙冲得所剩无几了。」
周健说,尽管汉霸二王城是国家级文保单位,但在保护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当地政府想要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开发,曾让企业参与,但因为黄河综合整治企业退出,这个工程成了半拉子(当地用语,意指一半)工程,并没有起到有效保护文物的效果。」周健觉得,不必把文物保护想像得过于复杂。「一块有历史价值的石碑可能只需要一个坚固的玻璃罩;一个土城墙可能只需要一块塑料雨布为它遮风挡雨。」
村民:修广场不如先护好城墙
而如今,站在混凝土水泥铺就的广场前,看着消失殆尽的土城墙,连牵马的村民也小声抱怨了一句,「广场修这么好有啥用,还不如先把城墙给保护起来,要不然大雨也不会把城墙全毁了。」
任伟则表示,对于土城墙,整体包围式夯土加固更有利于土城墙的长久保护,典型区段城墙和城墙断面可以通过修建保护棚方式进行展示,兼顾城墙保护与文化展示。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不夠重視 不易維護 不敵暴雨 露天文物保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