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依附育人才 釋新型人口紅利

Published at Nov 17, 2022 08:36 am
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目标。习近平多次提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并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列在第一位。多位专家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需突破外国「卡脖子」技术制约,提升价值链地位。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出发,则需开发人力资源,释放新的人口红利,在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推进国家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14亿多的人口总量,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2亿人的技能劳动者,超过5,000万的高技能人才,研发人员总量自2013年以来超过美国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科学家、工程师数量全球领先,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54.4%……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有巨大需求、市场和人口红利的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贫富悬殊、阶层分化、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14亿人共享红利和建设成果的现代化,无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必须跨越的一道雄关险隘。 利用后发优势吸取他国经验 「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根据自身社会、经济、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充分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杨虎涛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即可广泛学习并吸取先进国家现代化经验与教训,再基于自身发展进行创新;又可引进、消化、学习、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减少创新成本。中国利用这些优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中共领导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现代化进程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但杨虎涛同时指出,「后发国家也容易对先进国家产生『依附关系』,进而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一旦先进国家发现自身的优势地位有威胁,便会制约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杨虎涛向香港文汇报记者说,众多发展中国家无法成为高收入国家,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中无法自拔,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依附关系无法突破的体现和结果。而就现代化进程而言,中国的发展也面临创新瓶颈的制约。虽然中国已经成为研发人员投入第一大国、经费投入第二大国,但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受制于大量「卡脖子」技术。这种技术依附性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同样直接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国情和优势,突破外部制约,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 新增城镇人口释放巨大市场 「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今后相对优异的人口结构,由此产生的庞大消费市场,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重要支撑和成长空间。」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张鹏分析认为,近年中国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凸显,但新型人口红利也在凸显。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各级教育普及程度都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逐步落实,人口聚集红利显现。 「中国25岁至49岁青中年劳动力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在2035年之前均高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这使我们在短期内依然享有相对较强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张鹏说,中国青年劳动力资本积累较快,向更高级人力资本爬升趋势明显,对中国现代化推进是比较有力的。另外,未来十年中国还有约1.4亿新增城镇人口的消费、购房需求有待增量释放,国内消费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张鹏指出,二十大报告为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为应对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问题,二十大报告提到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二十大报告还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和扩大新型人口红利,助力现代化进程爬坡过坎。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