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搭心橋 「星兒」奏奇跡

Published at Oct 03, 2022 11:09 am
在深圳,有一支由自闭症青少年组成的乐团——爱特乐团,成立9年来,成员由最初的6人扩展到13人,其中经常演出的9人,年龄由15岁到39岁。自2020年7月开始,乐团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日常排练和表演,至今已累积了近千万人次点赞,收获超35万粉丝。 自闭症患者因把自己封闭起来,犹如黑夜里的星空,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当走进音乐的国度,美妙的音符犹如搭起一座天梯,「星星的孩子」打开心扉,被带回我们的世界。成员们透过合练演奏,学会相互配合,成就了这队奇迹乐团。 ◆香港文汇报记者 石华、胡永爱 特约通讯员马芷莹 深圳报道 在深圳南山区阳光文体中心一楼,穿过一条没有灯光的长廊,推开一扇较窄的玻璃门,那里就是爱特乐团常年租用的排练厅。虽然空间并不是很大,但装潢特别用心:以蓝色为主调,让人感受到一丝忧郁和纯净,也隐含着一份希望和向往。 乐团取名爱特 寓爱护特殊童 乐团取名为「爱特」,该词源自自闭症群体英文Autism Team的译音,同时寓意「爱护这群特殊的孩子」。 「这些孩子加入乐团后,如果能以音乐谋生,当然是最佳的结果。就算达不到这个目标,也能找点事情做,交点朋友,学会合作。」乐团发起人孙莉莉是一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她的儿子贝贝今年39岁,是乐团中年纪最大的成员。在乐团里,无论成员年龄多大,都被亲切地称为「孩子」。 1987年,5岁的贝贝被确诊为重度自闭症。当时,内地对于自闭症的研究刚刚起步,孙莉莉听说香港对自闭症的干预治疗很先进,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和丈夫前往离香港最近的深圳,寻找尽可能的康复机会。 一次偶然机会,20岁的贝贝接触到了电子琴,仅用了5年时间就考到钢琴业余十级,并获得一份在酒店大厅弹钢琴的兼职工作。 在自闭症患者中,像贝贝这样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并非多数。即使是这样的高功能自闭症患儿,随着年龄增长,融入社会和扶养的难题依然待解。2013年,孙莉莉决定组建一支乐团,用音乐将自闭症家庭联系在一起。 合奏几经磨练 打破交流障碍 采访那天上午9点半,爱特乐团的成员们陆续到达排练厅。妈妈们帮他们放好乐器,协助调琴调音,翻开乐谱。准备过程中,面对陌生的镜头,有的孩子眼神躲避着,有的会直勾勾地看着,有的则紧紧攥着妈妈的手缩在一旁…… 当孙莉莉倒数「三二一起」时,孩子们彷佛立马进入了音乐世界,专注于自己的乐器。一首中国风曲目《大鱼》缓缓从他们指尖流淌出来,在键盘、排箫、中国鼓等乐器的配合下,时而舒缓深情,时而坚强有力。 孙莉莉穿行在孩子间,一只手打着节拍,一只手拿着手机录视频。根据乐团目前的磨合情况,一首简单曲目排练上两节课,孩子们就已经能熟练地配合演奏了。 「刚开始并不是这样。」孙莉莉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因为先天的交流障碍,这些加入乐团时已经具有一定独奏基础的孩子,在合练时遇到更大的困难,为磨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学会相互配合 逐步接触外界 「小睿刚开始时,发现有些学员的节奏错了,或者演奏错了,就会很生气,停下手中的乐器。」小睿妈妈回忆道。经过在乐团近7年的练习,小睿逐渐理解其他成员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相互配合的重要性,「比如上周有一个孩子在排练《大鱼》时,多演奏了一段,小睿虽然听出来了,但没有打断他,也没有发脾气,而是继续敲着手中的中国鼓,默默跟上了他的节奏。」小睿妈妈每当看到这些变化时,总是很惊喜,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又进步了。 实际上,这群妈妈大多数在孩子学习乐器之前并不擅长乐理。排练时,妈妈们不仅安抚出现状况的孩子,还要记下老师所教,回家后引导孩子反覆练习,才与孩子们一起创造了这一个奇迹乐团。乐团老师陈老师坦言,「现在教这些孩子跟普通孩子都一样,有时候他们更专注,我只是正常授课而已,反而家长的付出是我们想像不到的。」 如今,爱特乐团在深圳已经小有名气,成员们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小岱因帅气阳光、手持陶笛演奏的形象而走红网络,一度吸粉无数;文锦在排练时,发现身边的伙伴没有来,会关切地问「涵涵呢?添添呢?」涵涵从前自言自语比较严重,加入乐团后开始爱笑,也越来越喜欢和外界接触、与人沟通…… 疫情暂停演出 转闯网络平台 疫情前,乐团每年有十几场到二十场不等的演出机会,每次收入不高,大概千元左右。此外,在深圳广电的支持下,乐团每年还会举办一场专场演出——星星音乐会,乐团成员们要共同完成十几个节目。受疫情的影响,爱特乐团线下演出被迫暂停。乐团开始录制短视频,通过线上分享日常训练和演出,更多人对自闭症群体有了全面、立体的了解。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