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故事:正陽門上的「雨燕媽媽」 研究助安家 逐隻取小名
Published at Dec 06, 2022 01:58 pm
「看,那就是北京雨燕的巢穴!今年已经全走了,再见就得明年啦!」站在正阳门城楼平台,袁学军向香港文汇报记者指着楼顶梁栋间隙深不可见的北京雨燕巢如数家珍:「像地上这种就是雨燕的粪便,经过我们多年跟踪实验表明,雨燕对古建木质结构不构成破坏,它们的粪便也不会对建筑物的油漆彩绘实质产生影响。」袁学军是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学术带头人,上世纪八十年代,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袁学军来到正阳门管理处,从事城垣历史文化研究。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让她与北京雨燕结缘。
在2018年开始研究雨燕保护之前,她甚至很少触摸小动物,「虫子都怕」。而现在,这位连虫子都怕的历史研究人员,成了整日攀梯登高将小雨燕捧在手心的「雨燕妈妈」。她和同事们一道为雨燕们取名字,关心它们的小家庭。 ◆香港文汇报记者 孙志、马晓芳 北京报道
从明清时期开始,正阳门就是北京城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也是北京城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城门。作为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代表之一,雨燕被这座城市小心翼翼地纳入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整体方案中。 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1870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采集到北京的一只雨燕,发现和原来记录的欧洲种类不大一样,就在原来的种名(Apus apus)上又加了个亚种名(Apus apus pekinensis),称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直译过来就是北京雨燕。「至于北京雨燕在北京生活的历史有多长,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袁学军说,因为北京雨燕多在高大古建中栖息,也被老北京人称为「楼燕」。
袁学军在正阳门工作了30多年,每年四月北京雨燕都会风尘仆仆回到北京,休养生息到七月底再从北京整装出发前往遥远的南非。跟踪研究雨燕以来,「雨燕妈妈」袁学军对雨燕的叫声熟悉又喜爱——「雨燕的叫声太美了」,「还有它们在正阳门盘旋的姿态太优美了。」在袁学军的手机电脑里,满是雨燕的踪影:飞翔的、静卧的、嗷嗷待哺的……
每到仲春时节,袁学军都会因为惦念着雨燕什么时候回来有意晚下班。「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跟同事谈事情,忽然听到雨燕的叫声,我说『回来了』,同事一开始还不信,我们到平台一看——果然,雨燕回来了!」在「雨燕妈妈」看来,雨燕的叫声非常特别,清脆悦耳,辨识度极高。
启冷门研究 证燕粪不破坏古建
袁学军带领团队在2018年启动了「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研究课题,提取不同时段的北京雨燕巢穴及粪便微生物DNA,定量分析其对正阳门砖木古建筑的影响。检测研究数据显示,雨燕粪便与巢穴的酸硷度为偏弱酸性,粪便及巢穴中的真菌、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中未发现有对建筑木构件构成降解或腐蚀的菌群,证明雨燕粪便和巢穴对木质古建及彩绘不构成实质性影响。袁学军认为,与日晒雨淋对彩绘的影响相比,雨燕的影响微乎其微。
最初申报「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课题时,袁学军却遭到文物保护界不少反对和质疑声,认为这一冷门研究是「不务正业」。就连翻查国外生物多样性来保护建筑的研究文章,袁学军也几乎找不到相关资料。对于研究结果的不可假设,也令袁学军感到困扰:「当时想如果雨燕粪便是酸性,对文物有侵蚀该怎么办?古建遗产是唯一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多的可能还是要放到首位。」她回忆说。
寻找检测单位也是一大难题。几经周折,后来才找到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那里的马星霞博士一直从事古建病虫害课题研究,就这样合作了五年。跟踪下来结果,以大量无可辩驳的数据回击了有关雨燕栖息破坏古建筑保护的论调。
救「失足」小鸟 心系远行的「孩子」
作为「雨燕妈妈」,救助「失足」雨燕是袁学军的重要工作。每年都会有雨燕因为各种原因受伤,或卡在缝隙,或不慎跌落,最让袁学军放心不下的还是她曾经救助过的截肢小雨燕「强哥」。
为了便于标识和观测,袁学军和同事们会给正阳门上的雨燕们取名字,「刚巧我们有个展览叫《阿呆的欢喜》,于是就给2018年观测到的第一窝雨燕夫妻分别取名『阿呆』和『欢喜』。」另一个雨燕家则被取名「小福的一家」。
在2018年一次日常巡查中,袁学军和同事发现阿呆和欢喜的家不见了。工作人员从缝隙中救出一头它们的小孩。袁学军通过监控回放才发现,这只小雨燕在前一天凌晨就被塑料袋缠住,从它被缠住到被救助过去了31小时,「它顽强的生命力震撼了我们,大家对这只小小的雨燕十分敬佩,因此给它取名『强哥』。」
「强哥」一条腿因肌肉坏死只能截肢。经过两周的康复,独腿「强哥」在正阳门被成功放飞,「令大家欣慰的是,『强哥』一飞冲天。但是它起飞后没有着急飞远,而是围着正阳门飞了一圈又一圈。」
放飞后,袁学军再也没有发现『强哥』的身影。后来,正阳门管理处还将「强哥」的故事拍成纪录片,吸引了很多人关注。
踏「春朝」而来,伴「暮夏」而去。每年七月底也是袁学军最为不舍的时光,当燕去巢空,「雨燕妈妈」的心彷佛也被远行的「孩子们」带走了。袁学军很想知道,一路风餐露宿中有没有小雨燕掉队,有没有遇到天敌,有没有患病受伤。她甚至希望,未来有机会去南非看一看,「太想知道,一年的另一半时间,在南非的北京雨燕是怎么生活的。」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我有故事:正陽門上的「雨燕媽媽」 研究助安家 逐隻取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