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神農著 東北本草
Published at Dec 06, 2022 01:56 pm
下了一天的小雨,周繇也伏案了一天。入秋后,他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书稿和图片的整理。周繇今年60岁,退休前是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2019年入选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在周繇几十年科考研究基础上,历经十多年编著,再由30位编辑花费5年编校,几番修改才得以出版。这部图志全9册、总重达25公斤,全书550万字、近1.4万幅彩图,对中国东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介绍。因学术价值极高,一经出版便在学术界备受好评。
周繇出生在长白山腹地吉林省通化市的农村。40年前,周繇和其他村民一样,会在农闲时采摘草药补贴家用。这也让周繇对药用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在大学时,他专门选择了生物专业,立志要与草药打一生的交道。
每年野外170天 爬长白山160次
「中药博大精深,长白山更是药材资源丰富,想把草药研究明白就不能一直停留课本上、困在教室中。」周繇在大学期间户外寻草药,便选择了通化市四方山。这个海拔1,182米的主峰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那是我第一次在野外看到真实的平贝母,太漂亮了,我当时兴奋得跳了起来。」谈起40年前的经历,周繇依旧记忆犹新。他说,发现的平贝母对自己而言意义重大。40年后,当《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出版时,一棵平贝母在封面的右上角跃然生光。
显然,要着成一本被列为国家级出版工程的药用植物典籍,仅凭一棵平贝母是远远不够的。「光是长白山主峰我就攀爬了160余次,几乎走遍了东北每一个角落。」周繇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几十年来每到侧金盏花盛开的季节,就是他外出科考的时候。每年野外考察170天左右,足迹遍布东三省及蒙东地区。
由于常年穿梭于野外,周围人已然习惯了周繇「破衣烂衫」的形象。「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周繇心态很好,以上世纪的顺口溜自嘲。几十年的科考艰苦,但也有人劝告周繇如何省力,「在考察和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建议我在网上下载照片。但整日待在象牙塔中,仅靠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编撰,这样的内容能担当传承文化责任吗?」周繇推崇李时珍的治学态度和处事原则,「缝缝补补的学术著作是不负责任的,我就是想为后世留下一部干干净净的学术著作。」
等光来反覆拍 35万张图供精选
「东北珍贵药用植物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巨大,野生药用植物共2,000余种,是中国药材重要产区。遗憾的是,以前有关药用植物的资料记载存在疏漏,一些植物资源的分布、利用及种类上存在严重问题,且图样是手绘线描,有很大局限。」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周繇发现了目前植物资料的很多问题,于是萌生了拍摄药用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用照片来弥补资料中手绘图的不足。
与常规摄影不同,植物图样的拍摄需要将植物的重要特征反映出来。但为了把植物拍得鲜活,周繇需要在全天各时段待命。「早上起来有云有雾,去拍大群落;中午光照充足,拍微距,拍出来的小花小果尤其生动;晚上则站在高位拍摄地理地貌。」周繇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每次拍摄都要不断地换角度、等光来,一种植物往往要反覆拍摄很多次,为的是能优中优选。渐渐地,周繇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巨大的图片资料库。在 《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中配有13,818幅彩色图片,都是从周繇在野外拍摄的35万多张照片图库中精选出来的。今年,周繇的图库仍然在扩充,已更新到37万张。
入选国家出版规划 获资助150万
「最初是在家乡附近的保护区进行考察,随着考察的深入,家门口的保护区已经无法满足科考需求。但考察区域扩大,考察费用就更多。」周繇直言,早年间的考察费用还能承担下来,但随着考察范围的扩大,自己薪资已无法支撑。但还好取得了吉林省技能名师的60万元(人民币,下同)资金支持,才让科考范围囊括了整个东北。
《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的出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由于巨量的原始材料需要整理,编著出版工作量极大,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2019年,图志入选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并在2020年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150万元资助,这为图志的出版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當代神農著 東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