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助理駐空巢村 讚扶貧「授人以漁」
Published at Oct 15, 2021 04:15 pm
车子摇摇晃晃地在山间小道上迂回前行,副驾上的尼克哼着歌,一边时不时比划着手脚,一边用蹩脚的中文和驾驶汽车的谢万举交流。对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乍洞村第一书记谢万举来说,这只是他和「洋助理」尼克普通一日扶贫工作的开始。尼克是来自欧洲卢森堡的退休警察,自2018年到乍洞村首次做志愿者之后,尼克便主动请缨成为第一书记谢万举的「洋助理」,无偿帮助谢万举进村开展扶贫工作。3年多来,尼克亲眼见证乍洞村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到全村脱贫的蝶变,这也让他对中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在国外,政府可能会给贫困户钱,让他们暂时摆脱困难。然而在中国,政府是让贫困民众获得生活的技能,让他们有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 ●香港文汇报记者 曾萍、苏征兵 广西河池报道
2018年3月,广西宜州乍洞村的百香果园正是播种季节,当月月底,果园需要搭建完40亩的百香果架子。这可让第一书记谢万举犯了难,「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几乎抓不到能来帮忙的青壮年劳动力。」一筹莫展的谢万举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求助信息称,乍洞村的果园需要赶在月底前搭建完成40亩百香果架,急需志愿者。他没想到的是,朋友圈的「招聘广告」给他带来了一位金发碧眼的「洋助理」。
喜欢园艺工作 帮忙种百香果
彼时,因伤提前退休的尼克在环球旅行,正在广西旅游的他决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他主动联系谢万举表示要当义工。「其实举哥(谢万举)是我一位南宁朋友的朋友,我们之前加了微信,看了这则消息我觉得我可以帮忙。」「朋友带我来到了乍洞村,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举哥。」尼克眉飞色舞地回忆着自己第一次和谢万举的见面,刚到乍洞村他看到志愿者们冒雨搭建架子、拉线,他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加入其中埋头干活。
「我在丹麦时,就非常喜欢园艺工作,也有一定的基础,看到他们种百香果,我觉得我可以帮得上忙,我懂技术也有能力。」尼克一边说着,手也没闲着一边在整理身边的百香果架子。忙完后,尼克向谢万举提出想长期在乍洞村做义工,「这里的风景很美丽,但是你很难想像这里生活的人却那么贫困,我想要帮助他们。」尼克说他并不缺钱,他只是希望能让退休生活更有意义。
除草喂牛赶猪 干活有模有样
谢万举内心一开始是拒绝的。「首先我们没有专门的经费,这是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其次我很担心他一个外国人,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是否真的能适应这里的工作。」谢万举想让尼克知难而退,告诉他,「没工资,没钱,你明白吗?」未曾想尼克却说:「OK!没问题。」于是,从那之后尼克成为了谢万举的「洋助理」,除草、喂牛、赶猪,他不仅都干得有模有样,还乐在其中。
走山路研地形 见证修路成功
2016年,乍洞村14个自然屯中,通水泥路的仅有1个自然屯,有7个自然屯通砂石路,剩下的6个自然屯只通仅供人行的羊肠山路。2018年,尼克到来时,乍洞村人口最少的自然屯--后饭屯还没通上路,人们甚至还得带着镰刀开山找路才能进到屯里。「我们从停车的地方走进来,要走至少两个小时,那根本不能称之为路,只是在山间蜿蜒崎岖的小道。」修路提上了议程。为了省钱设计出最佳路线,他每天带着尼克来回在山里走上十几公里的山路,摸清地形、设计方案。如今,看着在一片翠绿中蜿蜒的水泥路,尼克更加理解了谢万举扶贫工作的意义。
「尼克,吃饭啦!」原先的贫困户莫仁平如今站在政府帮忙新建的砖瓦房前吆喝了一声,不远处正忙碌着给百香果剪枝的尼克放下手头的活来到新房前平地,与谢万举、莫仁平等一众乡亲准备共进午餐。「我记得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都是黄色的土房子,村民们的旧房子没有水龙头,也没有网线,但是也就短短4年的时间,政府帮助村民们盖起了新房子,他们也过上了新的生活。」个子高的尼克坐在和他身高并不相称的矮板凳上,抬头指了指莫仁平的新房子。莫仁平的家就住在乍洞村最偏远的后饭屯,以前他的梦想就是道路直通家门口,而如今他早已梦想成真,并且通过种植百香果和养蚕摆脱贫困,开始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洋助理駐空巢村 讚扶貧「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