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來港藝術家融合兩地文化 吳菲菲 楊宇思廣闊舞台綻光芒

Published at Sep 04, 2022 11:05 am
香港回归祖国后,两地在各领域的交往日益深入,在文化艺术领域,香港也展现出国际化环境的优势。舞蹈家吴菲菲和小提琴家杨宇思,不约而同地在追梦的年纪来到了香港,在崭新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也为香港的艺术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她们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细数自己与香港之间的缘分,以及在这里实现艺术梦想的故事。◆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尉玮、胡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小提琴家 杨宇思:创 「文善社」 推广文化入社区 卑路乍湾的海旁、错落有致不算宽阔的街道、历史悠久颇有人情味的海味铺、华洋交杂的独特味道,西环的这些点滴都是构成小提琴演奏家杨宇思脑海中最初香港模样的部分。作为一个福建人,她和香港的渊源其实很深,她的父亲早在多年前便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她记忆中的香港,和现在其实并无二致。 福建出生、广州长大的杨宇思早在13岁便独自一人远赴欧洲研习音乐,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莫札特音乐大学深造,小提琴是她的专业,也成了她人生围绕展开的中心。2009年,杨宇思在一场演出中偶然认识了一位热爱古典音乐的香港官员,在他的建议下,她嗅到了香港独特的文化气息,决定来到香港发展,一住就是13年。 身份认同感强烈 「因为小的时候我就住在广州,看的也是香港的电视台,除了对一些政治的话题、市民表达意见的方式不太理解之外,对香港的感觉是非常熟悉的。」对于杨宇思来说,西环在她心中的印记深刻,一来便将生活、工作的范围锁定在这里,也逐渐变成了一名真正的「新港人」。 这些年通过「优才计划」来到香港的「新港人」数量其实算得上庞大,但真正留下来扎根的不多。大约因为节奏过快的生活、身份认同感的不足、各种各样的水土不服……但是杨宇思留下来了,且身份认同感非常强烈,「因为我一直在建设这里。」她笑着说,「除了对这个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外,我也有自己的力量,并且可以跟其他地方的人去介绍,所以我对这个城市的参与感是很高的。」 除了自己的音乐演出外,杨宇思也带学生,她认为香港的音乐教育市场是很庞大的,「香港的音乐教育很饱满,十几年前就有了一人一乐器的计划,并且非常重视,音乐方面的课时费香港也是数一数二的高价,但这也没有让家长们却步。」 杨宇思也发现本地社区推广艺术的氛围比较浓厚,无论是什么样的活动都会将文化的元素参与其中,很多机构找到她,希望她与学生参与演出。于是,她就开始构思,除了打响自己名声之外,是不是也可以专注于社区建立一个「招牌」,创造一些社会价值呢?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杨宇思去谘询了很多资深的圈内人,但是一开始因为琐碎的麻烦与资金的不足差点打退堂鼓。 创慈善团体实现个人价值 好在志同道合的人很多,在大家的热情与信念中,于2016年,本身属于香港小交响乐团的杨宇思踌躇满志地参与创立了非牟利慈善团体「文善社」,透过定期举办音乐会、舞蹈演出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社区推动文化艺术发展,促进跨领域交流,扩阔大众视野。「文善社是我的事业着落点,我在乐团有正式的工作,但是这些并不属于个人的发展,也不能充分衡量个人的价值。」在6年的时间内,杨宇思逐渐召集到不同的文化界同好,让文善社的发展走上一个台阶。2019年,文善社得到了民间的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从此她便松了一口气,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方向。 「香港相对于内地文化氛围比较自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去创建一个慈善机构,」她说,「如果由一个艺术家去统筹一个团体的话,可能就会有一些局限,毕竟艺术家都是清高的,这时就需要一些专业的能够运营的人去统筹一些外部的事情。」得到资金的支持对于杨宇思来说算是上了一个有规模的台阶,「专业的运营也需要钱,可能先有鸡才有蛋,所以又回到最初的现实问题,资助就会解决这部分的问题。」 【心声】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须更紧密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杨宇思要参与的演出很多,如上月18日于高铁站做快闪演出,以及上月末在伊利沙伯体育馆香港岛联合会庆祝晚会的压轴演出等等。但这些演出对杨宇思来说还是不太过瘾,「在内地艺术表演是一种宏观的规划,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内容比较集中,在香港就相对可以自由发挥,非常个人化。但是内地与香港的表演其实很应该互相融汇,毕竟香港不是外国,即便不是划一,也应该有推广机构去统筹合作,两边应该要在音乐节、比赛等方面多进行一些合作和交流,这方面应该要再多些加强。」她说。 作为内地长大、欧洲求学,目前又在香港发展的这样一种特殊身份,杨宇思不认为香港的文化会被内地逐渐「侵蚀」,「香港有自己的文化,这种华洋交杂的感觉很强烈。」她认为香港的自由氛围应当带动起更多的文化发展现象,而不是拘泥于小团体中,「香港这么多表演场地,每个周末依然排得满满当当的,所以我并不觉得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人才也很多,机会也很多。」 「港芭」 前首席 吴菲菲:香港艺术发展未来可期 从舞者,到评委,到老师,到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曾是香港芭蕾舞团(港芭)首席舞蹈员的吴菲菲2003年已来到香港,早前她向记者讲述自己与香港间的缘分,活泼的她不时笑得眉眼弯弯,对香港未来的艺术发展,她笃定说道:「未来可期!」 2003年,17岁的吴菲菲只身来到香港,成为了「港芭」的一员。没想到她对香港的初印象,是一顿吃得过饱的早餐。「记得刚到香港,第一顿的早餐是吞拿鱼三文治和奶茶,那之前我从来没有喝过奶茶,结果咕嘟咕嘟,一滴都没剩。」到舞团一上训练课才觉得后悔了,「但是没办法,真的觉得好好吃啊。」她爽朗地笑。 在吴菲菲的印象中,香港市民热心又包容,生活中不停累积的微小善意让她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香港的生活。一年年过去,她在这陌生城市扎下根,也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 「蛮幸运的,我可以来香港工作和生活。」吴菲菲说。 在飞驰中学会沉淀 2003年加入「港芭」,2012年升为首席舞蹈员,在舞团打拚,是吴菲菲自我成长的蜕变史。香港对她来说,是带着陌生悸动的「他乡」,也是提供养分与无限可能的福地。 她对香港的感受,首先是「快」。「一个舞段看了示范15分钟,老师就说,好,菲菲,你明天就来。我满头问号,心想:what?」说起香港让人又爱又恨的效率与快节奏,吴菲菲忍不住笑出来,「然后便要去问工作人员找舞段的DVD,然后回家做功课,要私下付出很多的精力去完成工作时间的东西,这样才跟得上『正常』工作的节奏。」 对她来说,这是绝好的训练,将她的反应力和学习力磨得尖锐。「也是因为这样,我很快,所以老师喜欢用我。有时演出临时有人受伤什么的,需要有人迅速学动作顶上,我就能做到。」 不好的地方是随之而来的压力,「下班港铁中,走路时,吃饭时,洗澡时……脑子里都是舞段在跑。」吴菲菲说来香港的头6年,她完全没有个人生活,每天在家、排练室和剧院间三点一线地奔波,「但我也感谢这6年,我有了全部的付出,所以才得到了视野上的提升。而且也因为这个经历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因为如果耐不住这个寂寞,可能就不适合干这行了。」 香港的生活就是不停飞驰,吴菲菲笑说,来香港以后,自己连步伐都不知不觉变得飞快。「之后才慢慢学会了工作要努力,生活也要努力,去寻找平衡。」穿过了表面的浮光掠影,人好像才在这城市中沉淀下来。 国际化环境带来养分 香港的华洋杂处与「港芭」的国际化环境,也让吴菲菲获益良多。「刚进团时,本地的团员很少,都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舞者。芭蕾是西方艺术,外国舞者有一种天然的自信,而中国人则觉得要谦虚。」这就已显出不同风格来。再说香港舞者,她直言「可爱」。「香港最专业的舞蹈学校是从大学开始,很多人十几岁才开始学舞。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非常渴望抓住机会,真的很努力。」 多元化的环境为艺术提供了养分。「有足够的参考物。在内地,每个团的老师可能对动作、风格都有严格的要求,演员和学生就会下意识模仿,逐渐大家就变成一个体系了。港芭非常国际化,在同一个角色上,每个人性格不同处理得又不同,排练老师非常包容多元化,不会去控制你。港芭对我的一个很深影响,就是工作和学习的氛围非常地正面,不论你觉得自己跳得多不好,老师第一句都是『nice』『good』,之后才和你说里面的问题。其实跳得好不好自己心中也知道,有了这个鼓励,之后似乎也有力量跳得再好一点。」 回归以来艺术包容性更强 在香港发展,从做舞者、老师、评委,到现在担任文促会副主席,吴菲菲笑言从身在舞台中央,到又作为旁观者,对芭蕾在香港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观察。 在她看来,本地的芭蕾创作,以往多是西方作品的输入和输出,香港回归以来,则逐渐多了与内地舞团与艺术家的合作,创作更具包容性。2012年,吴菲菲凭藉《一间她自己的房间》夺得香港舞蹈年奖「最值得表扬女舞蹈员演出」奖,该舞作正是中央芭蕾舞团编导费波的创作。 后来吴菲菲开始担任舞蹈年奖的评委,看到更多类型多样的作品,深觉以前内地、香港、国外的艺术是互相区隔,现在则慢慢交融,在香港这个对中西方艺术都有着极强包容性的城市,艺术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我对香港和内地的艺术发展非常乐观。」吴菲菲说,「国外现在很厉害的艺团也会邀请内地的编导去创作,那就是很直接地对其艺术和文化的认可。香港的艺术发展也是,会越来越好的。」 吴菲菲说,在香港,艺术的输入和输出一直存在,这也是香港作为窗口的优势所在。但即便只看本土,也会发现,香港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供发掘。「当本地人这么多年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和观念,和现在最新的艺术观念去碰撞时,就又会出来新的东西。」在吴菲菲看来,艺术是「顽强的植物」,也是超越了各种因素束缚的纯粹所在,只要生活还在,艺术就可以生根发芽。 近年来,除了教学,吴菲菲也致力于艺术教育的交流,曾尝试引入内地的舞蹈老师来香港做师资培训。「为什么这么做呢?香港的舞蹈教育是偏西方的,而内地是比较传统的,各有各的好。如果能把两个各有优点的东西融合,为什么不呢?」 不论在艺术上,在文化上,在教育上,内地与香港,都有着碰撞的渴望,「未来可期呀!」吴菲菲说。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