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臥俑」建3D模型解密姿態展細節

Published at Sep 04, 2022 11:02 am
饰以太阳八角纹的泡钉服、动感十足的姿态、腹部神秘的少年指纹,两千多年前秦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突然间便跨越时空与现代人类生活相遇…… 7月2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经过文保工作者历时数月的紧张修复,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出土的4号和28号百戏俑目前已修复完成。其中,因为独特姿态在社交平台吸引不少关注的明星文物「仰卧俑」,由科研团队进行了三维(3D)扫描建模工作,借助高精度技术为科研及后期公众观赏展示细节。 ◆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阳波 西安报道 位于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历时38年用工70万人建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安葬于此,按照陵园「若都邑」建制「泡钉俑」和「事死如事生」的理念,秦始皇几乎将生前的所有日常都带入陵园。经过40多年的科学考古发掘,目前在陵区内已探明近400座各类陪葬坑和墓葬,出土珍贵文物5万余件。 除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距离秦始皇陵封土仅300米的K9901陪葬坑,多年来亦备受关注。从1999年起,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对K9901陪葬坑进行了发掘,共出土陶俑30余件。他们造型、姿态独特,风格和特点与秦兵马俑截然不同,文物专家初步判断,这些陶俑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所谓「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至秦代更是登上宫廷大雅之堂,成为主要娱乐之一。 出土残破姿态罕见 修复历时9月 「我们当初在对这件陶俑出土陶片初步拼对后,发现它与秦陵出土的陶俑姿态都不一样。其呈两膝着地,两脚收于臀下,两臂向后舒展,呈仰卧状,姿态独特,极为罕见。」秦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和修复专家马宇,都参与了28号「仰卧俑」的修复工作,在他们看来,这件吸引不少网民目光的陶俑不仅造型奇特,修复工作亦是前所未有的艰难。「出土时破损严重,除了上半身,剩下的几乎是一堆碎块和碎片,而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姿态我们也从未见过。」 「仰卧俑」上半身较为完整,下半身残破较严重,因而修复专家先对下半身小块陶片进行拼对,再进行上半身整体的拼对。最终历时9个月,「仰卧俑」终于完成修复,而为了保证其整体姿态不变,「躺平」时双脚等脆弱部位又不会受损,修复人员还特意细心地调高了陶俑臀部下侧的支撑点,使其双脚不受力。 由于「仰卧俑」特殊的姿态,即使在修复完成后的,也很难直接利用文物本身进行研究和展示工作。为此,秦陵博物院联合西北大学开展了「仰卧俑」三维扫描建模工作,利用高精度表面三维扫描和纹理拍照技术,构建了文物的表面和几何形态的高精度建模。「这件俑呈仰卧姿态,大家很难看到全貌。」专家表示,通过高科技的加持,也使得研究人员和公众,未来可以通过浏览文物的三维模型,而了解「仰卧俑」的姿态和文物的细节。 特邀杂技演员模仿 重现表演动作 自「仰卧俑」走红以来,很多网友纷纷猜测他的姿态到底是什么动作,有人称之为「鲤鱼打挺」,有人表示应该是杂技的「抛接」动作,更有人戏称为是正在「练瑜伽」。对此,秦陵博物院修复专家马宇表示,现在无法对这个姿态作出准确的判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这个姿态很可能是表演中一种动态的瞬间姿态,工匠形象地记录了下来。」 而为了进一步挖掘「仰卧俑」的历史和艺术信息,秦陵博物院还专门邀请了陕西省杂技艺术团的专业演员,对「仰卧俑」的动作姿态进行研究和模仿,编排了杂技节目,并进行了公开表演。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