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細分領域 青年破求職困境

Published at Nov 09, 2022 04:05 pm
「90后」青年陈广成,十年如一日与冷冰冰的机器做朋友,从职校毕业生成长为工厂的工程师,他以提升生产效率和良品率为荣,躬身参与到中国制造业的大变革之中;28岁的王恒,花了六年时间,啃下厚厚技术书籍,从负责消防、安保的物业安全员转型为开发工程师,他见证了房企从卖房到做城市服务配套商的有益探索;新闻传播学专业港青彭茵茵认准「宅经济」大有可为,去年刚毕业就投身直播电商,专卖手机壳,因目标清晰、差异化明显,入行半年战绩足以令同行艳羡……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政经格局变化的影响,内地年轻人的择业、就业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拒绝「躺平」,从小处着眼,积极拥抱就业环境变化,修正自我就业方向与规划,进而成功突围,走出了一条条拚力奋斗的职场路径。 ◆香港文汇报记者 毛丽娟 深圳报道 在广东钶锐锶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工厂车间,数千平米的厂房内排列着一排排的机器,三三两两的技师、工程师从容穿梭其间,观察设备运行。十年来,「90后」青年陈广成在这里从学徒成长为新品开发部负责人。他率领团队开发了一款K-430多功能复合加工设备,大大提升了3C电子产品生产效率。与传统设备相比,这款设备制造的手机外壳光洁度、精度更高,且大大节约人力。目前这款产品被用于苹果等手机品牌的生产。 时间回到十年前,陈广成刚刚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在工厂当学徒。彼时,人工待遇不断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也不断被抬升。身边工友大部分都在按部就班地工作,对自身职业没有过任何规划。工厂的台湾师傅曾提醒他「要多去钻研自动化」,当时「工业自动化」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救命稻草」。而国内自动化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工业母机的很多核心零部件都需要进口,陈广成意识到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大机会」,「工业母机是工业的基础,这个做不好,生产领域的精度和质量就无从谈起。」 把握先机 投身工业母机研发领域 中国近年越来越难从境外发达国家进口到工业母机的核心零部件。「我们只能沉下心来,多渠道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是工厂根据客户要求,不断打磨、调整、开发出市场需要的设备;另一方面是与核心合作伙伴合作,大家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研发难题。」在陈广成看来,高精密零部件技术含量非常高,一家公司是没有办法投入无穷尽的资金、人才、时间、物力去做技术研发的,必须要志同道合者共同合作,才能优势互补。 陈广成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在工业母机研发领域,国内企业正在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但仅仅是从50分提升到了80分,真正难的阶段是如何从80分提升到90分。 「不仅精度要提升,产品做出来了,还要能稳定运行,还要搭配测试软件。」陈广成举例说道,「如果能将一个发动机的生产精度从5微米提升到3微米,产品的性能就可大大提升、噪音就会大大降低;如果能将生产某些医疗器械产品的误差控制在5微米之内,该产品被用于手术时的精确度、稳定性也会得以大大提高。」在陈广成看来,这就是不断迭代研发工业母机的重要性,更是我国工业智能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十年如一日 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技术储备 「走技术路线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重要的修行还在个人。」 除了长期泡在工厂钻研技术、在家啃读技术书籍、拿下行业内有含金量的技术资格证外,陈广成还经常走出去拜访客户、了解市场需求、查阅国内外各种资料,十年如一日地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技术储备。 「以前大家接触到的蓝领工人是满身油污、天天与冷冰冰的机器『耳鬓厮磨』,现在大家接触的工厂技师、工程师不再仅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维修技能,还要钻研跨学科的知识,需对自动化、软件开发、信息管理、项目管理均有一定的了解。」陈广成给心目中的中国智造画了一个图景,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在「进口受阻」后奋发图强、开发出更多「国产替代」的好产品;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中国智能工业、以技术过硬的蓝领为终生职业并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回报。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