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周末:疫下暑假留深逛展 手帳記錄假日生活

Published at Aug 15, 2022 02:23 pm
「我喜欢用手帐记录生活,更喜欢从逛博物馆开始了解一座城市。」今年暑假,就读深圳大学的港生李乐儿因疫情原因留深,她早早预约了多个博物馆,计划以逛展写手帐的方式来度过假期生活。「在香港时,我经常同父母去逛展,以前觉得内地的展览远不及香港的有趣,但这次发现深圳的展览水平也很高,带来了不少惊喜和震撼。希望记录下这一切,等(恢复正常)通关后和父母分享,也算是弥补一下未能返港参观香港故宫的遗憾吧。」 ◆香港文汇报记者 郭若溪 深圳报道 7月的一个周末,李乐儿和朋友相约到南山博物馆,参观最近很火的「永恒的面孔—古埃及的黄金木乃伊」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古埃及文物国际巡回展。美丽的彩绘石膏,散落的古埃及纸张,精致的版画面容……通过108件文物,展览还原古埃及特殊年代古老而神秘的历史,透视古埃及文明,讲述古老的永生传说。「过去总觉得木乃伊是残忍、恐怖的象征,但了解后才知道木乃伊是『希腊-罗马』时期的埃及人对『来世』的期望,是 『多元文化生活』的体现,更是对『来世思想』、『成为神』的向往。」她说。 展览勾起了李乐儿2017年在香港看「永生传说—透视古埃及文明」的回忆:当年光是入场排队就用了30分钟,场内更是人山人海。相比之下,在深圳不仅能凭回乡证免费参观,还能走专门的人工通道,完全不用排队,展厅内因疫情限流,观展比较舒适。 多媒体交互 内容展示多元 李乐儿认为,在展览形式上,香港展出的每一件文物都是用详细的文字介绍,用视频展示跨度近三千年的古埃及文明和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以及古埃及生活场景的互动环节。 而深圳的展览中,基本上每一件静态展品旁都有一个专属的二维码,戴上耳机、微信扫码,就可以听到详细的讲解,并且还加入了纪录片、互动触摸屏和木乃伊CT扫描展示屏等多媒体交互展示内容。最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具男性木乃伊的CT扫描展示屏,经过CT扫描,甚至能发现逝者身上有赘肉,实际模样也能看出和画像中的削瘦面容大有出入。「这样的科技感体验能更多元地感受古埃及文化,也让我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疫情期间人工讲解暂停,幸而有这些多媒体的互动介绍,帮助李乐儿解答疑问。「我当时停留在一具男性木乃伊的脚后方,仔细地观察着外棺上的图案,很好奇为什么在脚底的图案仍细致刻画,通过点击互动触摸屏,才知道木乃伊外棺的每一个板块都有不同的意义,是地位的象征。」她说。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8具黄金木乃伊,李乐儿都逐一认真观察,着迷于他们精致的发饰、蛇形手环,耀眼的黄金面具和华丽的首饰。「这让我联想到了同样华美且更加包罗万象的古代中国贵族的陪葬品。」古中国人相信人亡则入地府,追求在阴间依然体面的生活,古埃及人则相信人能死而复生,追求肉体和灵魂的永恒。她认为,从古代中国「视死如生」的丧葬理念,到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追求永生」成为了其二者丧葬文化的终极奥义,也使两者间产生了微妙的、跨越时空的共鸣。 深圳文化包容 给予港人归属感 「这次展览给我的启示,是任何古老文明都应该是兼容并蓄,具有包容性。」李乐儿表示,她也喜欢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包容性,在这里能找到自己港人身份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包容,令她由衷感慨到,深圳总是用它的胸怀接纳着来这里的每一个追梦者,在深圳,有梦,有努力,就有机会成功。「这就是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地方。」 据了解,近期因深圳疫情防控需要,南山博物馆自2022年7月28日起,实施了临时闭馆的防疫措施,后续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动态调整开放时间和防疫措施,届时将通过「南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通知,此前已预约的参观仍有效,会进行相应的更新安排(见表)。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