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有知音 唐樓活化變潮宅

Published at Nov 11, 2021 11:53 am
近日城中掀起「消灭防房笼屋」热话,调查显示最易沦为防房、笼屋集中地的物业是唐楼,皆因不少都是「三无大厦」。然而,有建筑保育学者认为,香港市区现存不少旧楼、战前楼宇、殖民地建筑设计的小楼房等,其实都很有特色及历史价值,值得更好的利用及保育,把香港城市的根留住,甚至成为香港的新地标,变废为宝。近年,市场上多了「惜」货之人进行「废物利用」,把「古董」楼宇翻新,使之成为一幢幢具有特色的高档服务式公寓,吸引不少中产及外籍人士入住。 ●香港文汇报记者 黎梓田 古迹办曾有调查指,全港建于1950年前的建筑物,有约8,800幢,目前这些「古稀之年」的建筑,莫说保育,单是维修已是一个问题。拆还是不拆?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浩然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直言,拆毁这些古老建筑无疑是一个「惨剧」。他回想,当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大财团希望在九七回归前「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而最赚钱的项目就是地产项目,于是地产发展的浪潮在八十年代爆发起来,这只「地产猛兽」放出来就「收唔返」,香港不少具特色的建筑都被拆除,惟当时不少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保育政策落后 未评级已拆缷 看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底蕴,不是看它建了多少间现代化歌剧院,而是看它保留了多少古旧建筑。现在不少人回看旧时中环英式建筑的照片,始觉香港的建筑保育做得太迟,政策也未能赶上时代需要。李浩然指出,建筑评级在九十年代后期至千禧年代初期开始,直至2007年施政报告宣布保育政策时才正式开始。古迹办人手不多,要依赖大学机构做考察,但大学的资源也只能做比较简单的初步考察,如只对地面上能看见的建筑物进行考察。 「主教山配水库」事件无疑是政府建筑保育政策僵化过时的反映,提醒政府需检讨对古建筑的评级标准及范围。他说,近年还有市民向古迹办提出列为历史建筑物的个案,例如石板街、白纸坊、雀仔桥等,后来都成功评级,幸好靠市民的努力减少因考察限制而再现遗憾。 过往种种案例都告诉我们,建筑文化遗产未来得及评级,就已被发展商重建成为高尚住宅或商场,李浩然认为,旧楼保育除了是香港历史的一部分,是公共政策,亦是我们集体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我们文化上的延续和归属感,并非完全无利可图。他说,很多香港人嫌弃的唐楼,在外国人眼中是个「宝」。 美国人翻新唐楼变型格住宅 他分享道,瑞典人Helen Lindman的一人发展公司Lindman Properties,就专门购入香港的单幢战前唐楼后翻新,例如把包浩斯式建筑翻新成黑白相间的型格住宅,便是唐楼保育的成功例子。美国人Dare Koslow在20年前因工作关系从纽约来港,最后迁居到唐楼,更斥资扫入30多个唐楼单位,翻新后出租。而Dare并无将出租唐楼视为一门生意,而是希望透过这种商业模式去活化历史建筑。外国人十分懂得欣赏香港唐楼的特色并愿意花钱去保育,却少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愿意保育香港的唐楼,这也是本港建筑保育的讽刺之处。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