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防AIDS21年 救護超兩千患者

Published at Oct 26, 2021 10:37 am
「秋梅,還有很多個『秋梅』,你們要知道,這個世界還有愛,這個世界不會因艾滋而拋棄你們!記住,為了愛你的人,你也愛一回自己--請珍惜來之不易的生命。」這是2010年世界艾滋病(AIDS,港稱愛滋病)日前夕,胡敏華開通微博「與艾滋病為鄰」後,飽含深情寫下的艾滋病患者秋梅(化名)的故事。53歲的胡敏華是江西省南昌市第九醫院護理部主任,堅守防「艾」一線已有21年,累計救護艾滋病患者2,000多名,「每個人心中都有光,既能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別人。」今年,胡敏華獲得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為表彰在護理事業中作出卓越貢獻人員的最高榮譽獎--南丁格爾獎章。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逍 江西報道 2000年12月,南昌市第九醫院被確定為江西省艾滋病防治定點醫院。翌年3月,醫院安排胡敏華參加由香港艾滋病基金會主辦的 「艾滋病預防與控制--關懷與護理」培訓班。那時,胡敏華還在婦產科工作。「接到這個任務,既興奮又忐忑。那個年代,我和同事們都不懂艾滋病,也沒有接觸過艾滋病人,對艾滋病有種天然的恐懼。」胡敏華說。 為香港同行專業負責而感動 來港培訓的5天,胡敏華上午學習理論知識,下午前往性病門診、紅絲帶之家、血液中心、頤養院、伊利沙伯醫院等機構探訪,與艾滋病患者面對面交談並握手擁抱。直到那一刻,她才意識到艾滋病既不遙遠、也不可怕。在醫學干預下,艾滋病患者的人生依然可以很精彩。香港同行的專業負責、社會對艾滋病群體的關懷,亦讓她深受感動,並以之為榜樣。 回到南昌後,胡敏華參與創建了醫院感染二科,也就是艾滋病防治科。2003年8月31日,感染二科收治了首例艾滋病病人,原本在休息的胡敏華,被緊急召回醫院。 病房裏觸目驚心:一位男子赤身裸體,全身腫脹,五官變形,四肢扭曲。最辣眼的是,他的陰囊腫得像個椰子,身上的血管針孔密布。患者有吸毒史,深度軟組織感染。醫務人員無法對其靜脈穿刺,只能做靜脈切開術,但面臨很大的職業暴露風險(註: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或傳染病病原體,從而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類職業暴露)。看着患者痛苦呻吟,胡敏華不斷安慰他,「不要怕,有我們在!」 在生命的最後兩個月時間裏,這位患者各種突發狀況不斷:有時因毒癮發作,變得狂躁,拔掉針頭,扯光衣服躺在病房的走廊,呼天搶地叫喊着要出院。沒有醫務人員敢靠近,只有胡敏華蹲在患者的身邊,一邊輕輕地為他穿上衣服,一邊耐心溫和地安撫,直到患者情緒漸漸穩定。 胡敏華坦言,在第一次護理艾滋病人時,儘管之前也接受過培訓,還是在回到家中抱兒子之前,反覆清洗雙手。在反覆接觸的過程中,內心幾經起伏轉變,直至心理脫敏。她不鼓吹英雄,醫護人員也是人,也有盲區和害怕,只有掌握好專業知識,才能盡可能避免職業暴露。 秋梅是胡敏華的另一位病人。與秋梅相識於2008年,秋梅時年僅32歲,丈夫因販毒被判刑,4歲的兒子和8歲的女兒相繼患上艾滋病不治身亡。醫生推斷秋梅可能早被丈夫傳染患病,通過母嬰傳播導致此果。確診報告出來後,胡敏華拉着痛不欲生的秋梅,安靜地聽她哭訴,鼓勵秋梅接受治療。不料,在吃了3個月的抗病毒藥之後,秋梅卻不辭而別。 兩年後的一天,救護車送來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胡敏華一眼認出,那是秋梅。經過全力救治,秋梅仍在2010年聖誕節前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去世之前,秋梅慘遭婆家和娘家嫌棄,沒有感受到家裏的溫暖。秋梅並不是孤例,在當時的內地,多數人對防艾知識仍一無所知,很多病人家屬以為與病人吃飯、握手就會被傳染,加上對這種疾病的歧視,病人很少得到家庭護理。直至最近幾年,內地大多數艾滋患者才由家人照顧,居家服藥治療。胡敏華說。 一眼讀懂求診者眼中的掙扎 「秋梅,还有很多个『秋梅』,你们要知道,这个世界还有爱,这个世界不会因艾滋而抛弃你们!记住,为了爱你的人,你也爱一回自己--请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这是2010年世界艾滋病(AIDS,港称爱滋病)日前夕,胡敏华开通微博「与艾滋病为邻」后,饱含深情写下的艾滋病患者秋梅(化名)的故事。53岁的胡敏华是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护理部主任,坚守防「艾」一线已有21年,累计救护艾滋病患者2,000多名,「每个人心中都有光,既能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今年,胡敏华获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表彰在护理事业中作出卓越贡献人员的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 香港文汇报记者 王逍 江西报道 2000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被确定为江西省艾滋病防治定点医院。翌年3月,医院安排胡敏华参加由香港艾滋病基金会主办的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关怀与护理」培训班。那时,胡敏华还在妇产科工作。「接到这个任务,既兴奋又忐忑。那个年代,我和同事们都不懂艾滋病,也没有接触过艾滋病人,对艾滋病有种天然的恐惧。」胡敏华说。 为香港同行专业负责而感动 来港培训的5天,胡敏华上午学习理论知识,下午前往性病门诊、红丝带之家、血液中心、颐养院、伊利沙伯医院等机构探访,与艾滋病患者面对面交谈并握手拥抱。直到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艾滋病既不遥远、也不可怕。在医学干预下,艾滋病患者的人生依然可以很精彩。香港同行的专业负责、社会对艾滋病群体的关怀,亦让她深受感动,并以之为榜样。 回到南昌后,胡敏华参与创建了医院感染二科,也就是艾滋病防治科。2003年8月31日,感染二科收治了首例艾滋病病人,原本在休息的胡敏华,被紧急召回医院。 病房里触目惊心:一位男子赤身裸体,全身肿胀,五官变形,四肢扭曲。最辣眼的是,他的阴囊肿得像个椰子,身上的血管针孔密布。患者有吸毒史,深度软组织感染。医务人员无法对其静脉穿刺,只能做静脉切开术,但面临很大的职业暴露风险(注: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看着患者痛苦呻吟,胡敏华不断安慰他,「不要怕,有我们在!」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时间里,这位患者各种突发状况不断:有时因毒瘾发作,变得狂躁,拔掉针头,扯光衣服躺在病房的走廊,呼天抢地叫喊着要出院。没有医务人员敢靠近,只有胡敏华蹲在患者的身边,一边轻轻地为他穿上衣服,一边耐心温和地安抚,直到患者情绪渐渐稳定。 胡敏华坦言,在第一次护理艾滋病人时,尽管之前也接受过培训,还是在回到家中抱儿子之前,反覆清洗双手。在反覆接触的过程中,内心几经起伏转变,直至心理脱敏。她不鼓吹英雄,医护人员也是人,也有盲区和害怕,只有掌握好专业知识,才能尽可能避免职业暴露。 秋梅是胡敏华的另一位病人。与秋梅相识于2008年,秋梅时年仅32岁,丈夫因贩毒被判刑,4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相继患上艾滋病不治身亡。医生推断秋梅可能早被丈夫传染患病,通过母婴传播导致此果。确诊报告出来后,胡敏华拉着痛不欲生的秋梅,安静地听她哭诉,鼓励秋梅接受治疗。不料,在吃了3个月的抗病毒药之后,秋梅却不辞而别。 两年后的一天,救护车送来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胡敏华一眼认出,那是秋梅。经过全力救治,秋梅仍在2010年圣诞节前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之前,秋梅惨遭婆家和娘家嫌弃,没有感受到家里的温暖。秋梅并不是孤例,在当时的内地,多数人对防艾知识仍一无所知,很多病人家属以为与病人吃饭、握手就会被传染,加上对这种疾病的歧视,病人很少得到家庭护理。直至最近几年,内地大多数艾滋患者才由家人照顾,居家服药治疗。胡敏华说。 一眼读懂求诊者眼中的挣扎 抗艾21年,不论在门诊大厅,还是在医院门外,胡敏华一眼就能读懂求诊者眼中的犹豫、挣扎,准确判断他们的诉求。「很多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新感染者因恐惧与绝望而普遍心生纠结,他们不敢告知家人,也无法向他人倾诉。有时候,逆反和报复心理并非其本意。爱是世间最神奇的力量,全社会捧着无数颗爱心来,他们怎会拒绝我们的真诚?」胡敏华说。 在江西省、南昌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下,胡敏华发起成立了志愿服务团。志愿者们广泛开展抗艾健康宣教,足迹已遍布全省80多个县、100多所学校、400多个社区,累计开展群众健康沙龙300多场,受众达10余万人次。 抗艾21年,不論在門診大廳,還是在醫院門外,胡敏華一眼就能讀懂求診者眼中的猶豫、掙扎,準確判斷他們的訴求。「很多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新感染者因恐懼與絕望而普遍心生糾結,他們不敢告知家人,也無法向他人傾訴。有時候,逆反和報復心理並非其本意。愛是世間最神奇的力量,全社會捧着無數顆愛心來,他們怎會拒絕我們的真誠?」胡敏華說。 在江西省、南昌市紅十字會的指導下,胡敏華發起成立了志願服務團。志願者們廣泛開展抗艾健康宣教,足跡已遍布全省80多個縣、100多所學校、400多個社區,累計開展群眾健康沙龍300多場,受眾達10餘萬人次。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