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也窩居 公屋建構重人情
Published at Nov 11, 2021 11:52 am
香港人身处「住得细又住得贵」的年代,如何才能住好啲?我们不单要告别防房笼屋,房屋的建筑设计、屋苑环境规划和建筑物料的使用等等也同样重要。香港文汇报一连三日,探讨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中,如何让人「住好啲」:建筑师巧用「深」思让公屋告别共用厨厕,古旧建筑保育,以及就改善港人居住质素的建言。我们或许无法根治港人高楼价的「死症」,也难在短期里将人均居住面积变大,但希望至少能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中,减轻居住「痛感」,为生活添上美感和喜感。
「脏」「残」「旧」、室内四面石屎墙,是香港公屋一向的「特色」。对公屋小市民来说,无喜感也无美感,只得一个「住」字。其实,公屋的设计反映着不同年代市民的生活需要,经历数十年「演进」已由共用厨厕、长窄楼梯,到现在有独立厨厕,特定居住面积,甚至设计上还兼顾「微气候」影响,已经大为改善。这一切,背后是建筑师秉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虽然不能让市民居住面积变大,但也要让市民住得舒适啲。 ●香港文汇报记者 黎梓田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需求,公营房屋的出现就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香港有多条超过五十年的公共屋邨,是见证香港繁荣进步的「建筑文物」。前房署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博士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出,公营房屋的设计都是基于居民的投诉和经验累积,并经历长达68年的进化,才有今天的模样,「公营房屋每一个设计可以说是千锤百炼而成。」
她说,用尽每一寸空间,是公营房屋建筑师的「拿手好戏」。现时,公营房屋的建筑设计已不再受局限,能进一步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及「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做到在公屋有限的面积内,让人「住得好」。
设计方正 绝不三尖八角
衞翠芷透露,原来公营房屋间隔设计都是由家俬出发,因为是住人的,人是要生活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大厅会预留足够的墙壁摆放电视、沙发、甚至雪柜等,而睡房会有足够空间摆床,不会有私楼「三尖八角」、「五鬼拍门」(客厅有5个门口,无法靠墙摆家俬)赚到尽的设计;而自2002年起,屋内更有充足空间让轮椅行走,考虑公屋多老人家的需要。「每一个功能、设计都隐藏着建筑师的智慧」,她说,「虽然香港的居住空间对比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细,但房署在空间运用以及间隔设计,方便居民生活为本,已经达到炉火纯青!」
虽然每一个公共屋邨看上去好像「一式一样」,卫翠芷直言这是错觉。她指现在的新建公屋都有40层高,市民由底望上去不会觉得有分别,但事实上,千禧年后建成的公屋已开始「因地制宜」,每个地盘都因应地势及微气候而调整设计,例如因应山峰风向、日照等,调整坐向及公共设施的摆放。
公屋类型见证时代变迁
衞翠芷提到,每种公屋类型都有「型号」,其中上世纪五十年代石硖尾大火后,政府为尽快安置灾民,便设计了首个公营房屋,一般楼高7层,由于当年「水电不到」,因此居民只能共用厕所及厨房,这就是Mark I (第一型徙置大厦 )。其后,根据居民需要加以改良,出现了Mark II、Mark III等如此类推,直至Mark VII。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至尾出现的Mark IV(第四型徙置大厦) 就引入电梯以及独立厨厕,楼层由7层增加至16层,可以说是公营房屋发展的一大突破。
公屋经历长型、I 型、双塔型、工字型、十字型、梯级型、新长型及相连长型、Y型、和谐型、新十字型等的演进,至今已演变成「非标准设计大厦」,即是因应个别地盘的特点,例如地理环境、地区特色及居民需要等因素,从而作出设计修改。另基于建筑工人短缺,房署亦引进预制组件,而和谐式就是首个使用预制组件的类型。每一个公屋的设计变化印证着每一个年代的需求。
衞翠芷不认同外界对公屋「重量不重质」的说法,认为公屋质素甚至比某些私楼更好,例如近年落成的公屋甚少听到有漏水情况,「一定系试晒水先畀人住」。但她也认同,目前间隔设计相对单一,认为不妨增加更多间隔设计选择。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蝸居也窩居 公屋建構重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