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櫻桃專家劉慶忠:升級「芯片」優化樹形 櫻桃好吃不再難栽

Published at Nov 21, 2022 10:12 am
常言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甜樱桃(车厘子)种植一直存在「十年九不收」的现象。国家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果树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刘庆忠经过20多年潜心研究,破解了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矮杰」砧木和甜樱桃新品种,不仅使得樱桃好吃树好栽,更解决了长期以来国外在甜樱桃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文/图:香港文汇报记者殷江宏、胡卧龙 山东报道 刘庆忠1963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一个小山村,在他漫漫的求学路上,最难忘的就是家乡漫山遍野的果树,亦深感果农的辛劳和不易。他把「山村把我养大,我把山村再壮大」作为座右铭,大学毅然选择了果树专业,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工作,后到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5年学习期满,他婉拒了美国教授提供的工作职位,回到祖国继续从事樱桃新品种选育研究等工作。 因地制宜择砧木 引领产业新发展 中国早期的甜樱桃品种,是从国外引进的。据相关文献记载,中国甜樱桃栽培始于19世纪七十年代。1871年,美国传教士把首批甜樱桃果木品种带入中国,种植于山东烟台东南山。此后又有人通过不同途径从俄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引入一些甜樱桃品种,种植于青岛、大连、威海等地。百年来,国外甜樱桃品种在中国并不适应,存在树体高大结果晚、易死树、「樱桃好吃树难栽」等问题。 在美国学习期间,刘庆忠逐渐了解到,甜樱桃矮化树形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回国后就此专门展开研究,推广甜樱桃矮化砧木。砧木是樱桃树的底座,也是它的「芯片」,是品种优化的基础。刘庆忠在研究中总结,中国樱桃存在「十年九不收」的现象与原有砧木不无关系。他从国外引入抗寒矮化的甜樱桃砧木,也就是早期的吉塞拉五号、吉塞拉六号,其相对稳定的高产量很快受到果农的喜爱。 花开结果挎篮采 懒汉树形提质增效 「原有的樱桃树树形高大,七八年开花,十年才能结果,且经常因倒春寒而绝产。改用矮化砧木后三四年即可结果,不仅采摘方便,修剪简单,还年年丰产。」 刘庆忠称这种矮化树形为懒汉树形,他笑着说,「老太太挎着篮子就能采摘,这叫『武大郎开店——只要矮的!』」 国产培育破垄断 「矮杰」拍价千万 在推广国外品种的同时,刘庆忠开始培育自己的矮化砧木。不仅是由于国外砧木亦出现了劣果、不抗倒春寒等风土适应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刘庆忠发现使用国外砧木将面临侵权的风险。他的担忧多年后果然得到了验证——吉塞拉系列品种申请了品种保护,2018年起国内种苗企业已不能使用。 摆在他面前的最大困难是种质材料的高度不育问题。「我们原来种的中国甜樱桃原产于长江流域,它不耐寒不抗病,由于长期的无性繁殖,容易感染病毒;后来引进的美国吉塞拉砧木是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这种砧木没有种子,是不育的,这应该是为防止别人抄他的作业……」 解决这个难题,刘庆忠用了21年时间。业内人都知道,樱桃类果树的组织再生非常困难。刘庆忠带领团队采用无菌苗的叶片作为外植体,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在矮化砧木叶片上再生芽问题的团队。而这些都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试验,摸索试验所需的基本培养基、激素浓度、激素组合、光照和黑暗的处理、叶片生长状态、大小等等。那段时间,刘庆忠每天泡在实验室观察叶片生长情况,经常工作到深夜。显微镜下,工作台旁,到处是他忙碌的身影。长期接触下来,他经常一眼过去就知道小苗和叶片的微小变化。 随后,他们在此基础上用生物技术把叶片下表皮细胞变成干细胞,又采用染色体组加倍技术把不育的三倍体吉塞拉「变成」同源六倍体新种质,这又是一轮成千上万次的微调和重复。2018年,刘庆忠团队终于打破国外垄断,彻底解决了国外大樱桃种苗的卡脖子问题,培育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砧木——矮杰。该品种具有抗寒性、矮化性、抗涝性、 抗热性等特点,在2020年山东省农科院首届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上拍出了1,25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果树品种拍卖的最高纪录。 「我们正在用自己的品种,自己的砧木,走自己的道路。」刘庆忠说。 人物名片 刘庆忠,男,1963年6月11日生,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学博士,现任国家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果树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果树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樱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副理事长,担任《果树学报》编委等学术兼职。 主攻樱桃新品种选育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省级课题十余项,主要有中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平台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农业部保种项目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获得专利12项,主编著作3部。被农村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创新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