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努力破壁壘 構建開放大格局

Published at Nov 21, 2022 10:09 am
中国式现代化绘就宏伟发展蓝图,聚合优势突出的粤港澳大湾区迎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须承担更多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现路径的使命。多位专家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上,需要更大努力突破壁垒,构建开放大格局,使各种要素充分流动,注重区域内部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此外,还需更多考虑香港民众利益,以调动港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上的积极性。◆香港文汇报记者 敖敏辉 广州报道 港人留振江所在的公司主业是为国际贸易船舶提供注油服务,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他表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地位的中国,贸易现代化推动着中国经济现代化。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前10里,有7家来自中国,其中大湾区占3家,这必然带来船舶加注油服务的巨大市场。香港是世界排名第四的加注油服务港口,长三角的舟山港加注油量排名世界第五,两大港口的年加注油量各有五六百万吨。广州港同为世界排名前10的港口,每年仅有不到五十万吨的加油量。同处湾区的港口之间如何系统性协调分工,做大做强,仍是必须充分考量的问题。 提升湾区港口整体竞争力 他亦认为,继续巩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优势互补,提升湾区港口群整体竞争力,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意味着基础建设的投入出现巨量增长,就大湾区而言,这对北上港商来说,是能显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巨大机遇。6年前,「80后」港青郝桂良在广州南沙创立广东志桂设备租赁有限公司。「过去几年,我们的高空作业设备参与了高铁站深圳北站、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大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重大工程、世纪工程,其实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成果。」提及中国式现代化,郝桂良是这样理解的。「我们不仅有中国质量,还有中国速度、中国效率,比如,我们公司参与作业的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8个月就全部完工了。」 郝桂良解释,长期以来,大桥、高铁、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备受瞩目。而如今,随着湾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投向民生和民用领域,比如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等。「近段时间,我也思考了很多。仔细梳理会发现,我们公司的发展几乎体现在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中的每一方面。未来,我们会以香港的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人性化的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找到更多服务民生领域的机遇,作出新的贡献。」 共同富裕仍是未来方向 大湾区较内地其他省份在向中国式现代化进发的过程中有更高的起点,但湾区各城发展的不均衡亦是现实。未来,协同发展共同富裕仍是湾区最主要的工作方向。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难点,但也不是特别复杂,主要是资源和利益要合理分配。比如,谁带来更多的GDP,谁就享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看起来似乎是理所当然,但事实上并不能完全按照这样的思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表示,湾区需有共同目标,在市场化方面需要大家细化分工,但分工不分家,做到发展红利共享。而在各个城市经济增长方面,要允许先进与落后。湾区要实现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经济增长均衡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发展协同化。 他指出,未来湾区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实现民生领域的同步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就需要对现有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这次二十大中,有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大家劳是一样,你的经济总量多、财政收入多,是政策的优惠,不是你自己的功劳。不平衡不是不努力,而是机会不如你多。」 「粤东西北虽然经济低一些,但公共服务可以和珠三角无差别。因为贫富不均,会导致内需不足,若均衡发展起来甚至未来会反哺珠三角甚至湾区。」丁力说,相信接下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会将相关的工作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