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文化展現真善美的靈魂 敦煌舞走下壁畫 飛向世界

Published at Jan 06, 2023 09:38 am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史学家于此追溯历史,舞蹈家于此领悟舞姿。舞从敦煌来,正是从这里,「敦煌舞」走下壁画,走入课堂,飞向世界。发展至今43年的「敦煌舞」缘何而生?又是如何「由静到动」创建教学体系?在创新发展中,它如何见证古丝绸之路各民族文化交流?国家一级编导、敦煌舞教学体系创建人高金荣说道,敦煌是中国的敦煌,也是人类的敦煌;敦煌舞一招一式皆来自壁画舞姿,是传统的传承,亦是当代的创新。◆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尉玮 综合中新社报道 图:中新社、新华社 敦煌舞由诞生到现在,已经43年。最开始时,此舞种乃因教学需要而被定名为「敦煌舞」。谈到敦煌舞的缘起,不能绕过久负盛名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一作品的面世,为创作者及观众打开了通往敦煌绚烂世界的新大门。 「当时的中国舞协主席、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舞协理事会上提出:『我们的舞蹈已走到死胡同了,需要在座的中国舞蹈主力能努力突破。』恰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这一经典作品,在舞蹈这片土地上蹚出了一条新路。 」高金荣回忆道,「《丝路花雨》引起了舞蹈界极大关注,不少舞蹈界人士去敦煌参观、取材,多是从编导和创作舞蹈的角度。当时我是甘肃省舞协主席,又是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我写了一篇舞蹈评论《丝国盛世舞婆娑——谈丝路花雨的舞蹈创作》,同时思考如何在教学上创建甘肃独有的敦煌舞蹈体系。我意识到,一个独特的舞蹈流派即将在甘肃形成,舞蹈教材、培养人才、舞台剧目三者缺一不可。」 仔细考据 寻找「动律」 1979年9月初,高金荣第一次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一个个洞窟去看壁画、画舞姿,从建立教材体系、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在数次赴敦煌考察中,她绘制了135幅以飞天为主的舞姿形象图,为壁画舞姿形态的研究留下生动的纪录,又写下了十余万字的笔记,在壁画舞蹈形象中寻找共性和规律。 那么,敦煌壁画上的舞姿到底有何特点?说起敦煌舞,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飞天,而飞天到底如何作舞?这些舞姿又如何可以被复刻到现实教学中,被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成为一种生动的艺术流派? 「我对敦煌壁画舞姿的研究,是从形象到形象,从静止到活动,所以研究的核心是寻找『动律』,即风格特征。」高金荣说,她首先着手的是资料收集,「一是壁画舞姿的固态形象全面收集,找出各朝代不同中的相同之处;二是对敦煌史料的学习。」 打破常规 编创教材 莫高窟在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的壁画、彩塑,有着不同的题材、特点和风貌,也展示着不同时代、社会的审美标准与风俗习惯。但是,不管哪个朝代的壁画舞姿,都有其共同的基本格调。在高金荣看来,这不同中的相同,正是敦煌舞的独特风格。 「概括起来,敦煌壁画舞姿的外部特征有:手的形态丰富多样,纤细秀丽,富有中国古典美。手臂柔曼、多弯。赤足而舞,脚的形态为勾、翘、歪,位置十分丰富,这是形成特殊舞姿的重要环节。体态多为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有圆润、直角两种类型(推胯、坐胯所形成),也有多道弯的肢体曲线。多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高金荣说。 从壁画舞姿来看,敦煌古代乐舞风格呈现西域舞蹈、中原古典舞和当地民间舞蹈相结合的特色,这成为高金荣把握敦煌舞风格的指导思想。她参考了中国古典舞、西方芭蕾舞已成型的教学体系,打破常规,「从头到脚」解剖人体各个部位,并以此来创编基本动作教材。提炼、整理出的基本训练部分有:呼吸、眼神、手势、手位、脚位、步法、跳转、控制、飞天、力士(男子)、舞绸、击鼓(男子)以及各种组合,并依据其形状起了名称。 教材创编完成,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有课程名称,经过研讨、思考,「敦煌舞」就此问世。「我希望敦煌舞成为敦煌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助力敦煌石窟艺术被更多人所喜爱。」她说。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