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加入新時代元素

Published at Jan 06, 2023 09:24 am
久负盛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近年来使用当地砂岩废石、工业边角废料等数十种废弃物,建设了大约10万平方米的石墙、道路、水渠等景观,消化固体垃圾废料3万多立方米,为国家节省资金一亿多元。云冈人把保护文物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目前在全世界的上千处世界遗产地中,云冈石窟景区是唯一大规模使用建筑废料和旧石材、旧材料美化环境、变废为宝的景区,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生态环保的中国范例。 工业印记艺术转身云冈石窟位于距离山西省大同市区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中国的煤炭在山西,山西的煤炭在大同」,在这块喷涌乌金的土地上,每年有上亿吨煤炭从这里输送至全国各地。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转变,大同市这个享誉全国的「煤都」,也为环境整治、绿色生态建设作出了改变。此前一些大同市区的煤矿工业厂房和工业基地陆续关停或搬迁。「废物利用」的念头在云冈研究院张焯的脑海中涌现:「所谓的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东西,利用工业材料改造艺术造型,使我们的工业废机具以新的艺术面貌出现,让这些工业时代的记忆在云冈留存。」 他们将工业废料低价收购回来,首先在云冈石窟研究院办公区竖立起了一座圈椅型的环绕型文化墙,每隔一段凸起的半柱形墙垛来自工厂的旧烟囱。这座古朴大气、融合古今的文化墙,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自此,云冈人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不少瞻仰完石窟大佛的游客,都会循着路标,找到东山菩提艺术区。这座艺术区是景区周边两个村庄整体拆迁后,在废墟上修建的。用废旧角钢制作的四方铁塔、水泥搅拌罐改造的镇北大将军塔、各种废旧钢铁打造的塑像、废铁皮打造的霜淇淋车,成为景区中「网红」打卡地。游客在游玩之余,欣赏这些工业艺术品,回忆起那段澎湃的煤炭工业大生产时代。其中,「蜗牛公寓」颇受游客喜欢,这里由废旧水泥管、废旧钢铁等材料打造出来,是一处绿色环保的写生建筑。地下公共部分还配有电影放映室、枱球室、咖啡厅等公共休闲娱乐设施,供暖由外面的光伏发电系统提供,是节能环保的典范。 农耕石器传承精神 与其他世界遗产地、景区公园不同,云冈石窟及其景区内有大量石碾石磨,碾砣被安置在通往石窟山门的大道两旁,石磨被平铺于环湖游客留影区广场,形成不一样的广场地面,颇具古风特色。 张焯告诉记者,这些石碾石磨可追溯到开凿云冈石窟之时。北魏开凿云冈石窟时,斩山为壁,取石成窟,取下的石材基本被利用于石窟前河坝和山顶塔庙建设,剩余的石材则陆续被用于制造民间生产生活用具,如石碾子、石磨盘、拴马桩等等。 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农耕石器用具经历了从石臼杵粒到碾谷磨米,再到现代全机械自动化农业生产的变迁,它们也随着工业化发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北魏工匠都有物尽其用、回圈利用的环保理念,作为石窟的管理者和守护者,必然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张焯介绍说,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把后山库房存储的石料和从周边农户手中收集来的农耕石质器具进行了安排,它们有的被固定到路边作为道路围挡使用,有的作为石料被铺在了广场上,还有的被重新组装装饰,构筑成了具有北魏风格的石塔,与石窟及周边景物浑然一体。 灵动恐龙赋活景区 2019年,几只活灵活现的「小恐龙」出现在云冈景区一处新设棚架上部。都说大同煤都是侏罗纪时期地壳剧烈运动留给地球的煤炭层,是侏罗纪给当代人类的馈赠,2018年,这个说法得到了证实。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的专家们在云冈石窟发现了侏罗纪古地震遗迹:该地震遗迹的证物因古地震导致的液化砂岩柱,出露集中,形态完好,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地震液化砂岩柱群相媲美,是讲述地球沧桑巨变、恐龙大灭绝故事的良好场所。 如今,云冈人把这一地震遗迹详细介绍给广大游客,令人惊叹的是,保护棚的柱子是废旧钢管焊接成的机器人,棚顶跳脱的「小恐龙」则是用废旧轮胎橡胶绞合制作而成。 近年来,云冈人依托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以「多元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拓展文化专案,以「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理念增设文化内容,以「拾遗补阙、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意建造文化设施,陆续建设了石兵美术馆、云冈写经院、云冈美术馆、云冈院史馆、云冈写生基地等,让中外游客无论年龄爱好或是文化宗教,都能在云冈石窟景区找到兴趣所在、心之所向。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