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實證5000年文明史豐富內涵

Published at Jun 27, 2022 09:25 am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國社科院歷史學部主任、研究員王巍就這一問題進行講解,提出了工作建議。「能向總書記匯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我感到非常榮幸。」王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誌的中國方案,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揭示出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他建議將探源工程工作前推至距今約8,000年,並提出需重點加強研究成果轉化及宣傳,堅定國人的文化自信,同時加強與國外學術機構的合作,增強中國考古學界在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研究中的話語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中華文明五千年」深入國人心,但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和發展的?這一系列問題直到上世紀末,中國學界都仍未能拿出明確答案。「不但中國人希望了解,國際學界也希望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王巍說。 為探究中華文明相關問題,2002年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探源工程」)立項,時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王巍成為工程首席專家。這是一項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參與研究人文科學重大問題的國家級研究項目。此後的20年間,研究人員圍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間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四處都邑性遺址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中心性遺址及周邊聚落群,實施重點發掘和大規模考古調查,並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模式與機制等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 傳統「文明要素」並非四海皆準 「長期以來,國際學界將冶金、文字和城市作為確定文明誕生三要素。」王巍表示,若依此說法,中華文明的形成要推遲到距今3,300年前的商代晚期。「但這套標準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王巍稱,中美洲瑪雅文明沒有冶金術,南美印加文明沒有文字,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完全符合前述要素。設定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成為探源工程重要工作。 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兼顧其他古文明特點,探源工程提出,以「國家」的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按此標準,中國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地區,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便相繼出現王權和國家形態,跨入文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就这一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能向总书记汇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我感到非常荣幸。」王巍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揭示出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他建议将探源工程工作前推至距今约8,000年,并提出需重点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及宣传,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加强与国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增强中国考古学界在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研究中的话语权。 ◆香港文汇报记者 江鑫娴 北京报道 「中华文明五千年」深入国人心,但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这一系列问题直到上世纪末,中国学界都仍未能拿出明确答案。「不但中国人希望了解,国际学界也希望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王巍说。 为探究中华文明相关问题,2002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项,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王巍成为工程首席专家。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此后的20年间,研究人员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中心性遗址及周边聚落群,实施重点发掘和大规模考古调查,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传统「文明要素」并非四海皆准 「长期以来,国际学界将冶金、文字和城市作为确定文明诞生三要素。」王巍表示,若依此说法,中华文明的形成要推迟到距今3,300年前的商代晚期。「但这套标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王巍称,中美洲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印加文明没有文字,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完全符合前述要素。设定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成为探源工程重要工作。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兼顾其他古文明特点,探源工程提出,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此标准,中国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便相继出现王权和国家形态,跨入文明阶段。 王巍特别提到,各界多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却往往会忽略「形成」这个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主持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其中,『形成』两字非常关键,表明总书记对『起源和形成属于不同概念』这一结论的认可。」他说,「在讲课中,我们也突出讲了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起源是距今约8,000年前社会开始出现分化,形成则是5,000多年前出现王权国家。」 倡借中外合作增中国考古话语权 王巍同时认为,中国学者目前尚缺乏对其他古老原生文明系统了解,难以横向比较研究,这限制了中国学者对中华文明自身特点的准确把握,也局限了对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研究的话语权。王巍表示,希望中国考古学者「走出去」,通过与国外学术机构的合作,不仅可让中国考古学家开阔眼界,也可逐渐掌握并熟练运用国际考古学界的理念和研究方法,让国际考古学界对中国考古学近况有较全面了解,增大中国考古学界在世界舞台上话语权。 探源工程应再向前探三千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在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之后,距今8,000年到5,000年才是名副其实的文明探源。」王巍认为探源工程下一步应再向前探三千年,对所发生的一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层面的进步与变化进行研究,「促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内在动力是什么?又形成了哪些文化基因?陶寺和石峁古城已经使用了瓦,但是瓦的使用后来为何中断?长江中游的石家河遗址,为何会出现大量的红陶杯,有何用途?等等,都需要学者们一一去破解。」 如今,探源工程已进入第五个阶段。「期待更多新的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王巍说。 階段。 王巍特別提到,各界多提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卻往往會忽略「形成」這個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主持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其中,『形成』兩字非常關鍵,表明總書記對『起源和形成屬於不同概念』這一結論的認可。」他說,「在講課中,我們也突出講了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起源是距今約8,000年前社會開始出現分化,形成則是5,000多年前出現王權國家。」 倡藉中外合作增中國考古話語權 王巍同時認為,中國學者目前尚缺乏對其他古老原生文明系統了解,難以橫向比較研究,這限制了中國學者對中華文明自身特點的準確把握,也局限了對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研究的話語權。王巍表示,希望中國考古學者「走出去」,通過與國外學術機構的合作,不僅可讓中國考古學家開闊眼界,也可逐漸掌握並熟練運用國際考古學界的理念和研究方法,讓國際考古學界對中國考古學近況有較全面了解,增大中國考古學界在世界舞台上話語權。 探源工程應再向前探三千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 「在實證了中華5,000年文明之後,距今8,000年到5,000年才是名副其實的文明探源。」王巍認為探源工程下一步應再向前探三千年,對所發生的一些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社會層面的進步與變化進行研究,「促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原因和內在動力是什麼?又形成了哪些文化基因?陶寺和石峁古城已經使用了瓦,但是瓦的使用後來為何中斷?長江中游的石家河遺址,為何會出現大量的紅陶杯,有何用途?等等,都需要學者們一一去破解。」 如今,探源工程已進入第五個階段。「期待更多新的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王巍說。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