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航天企業闢蹊徑 創新技術路線開前路
Published at Jan 06, 2023 09:17 am
「现在想想,当时胆子确实挺大的,但从一开始我们三个人就没有丝毫怀疑。」三个人,一个70平方米的单间,张昌武携手两位资深航天人,创立了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那一年是2015年。就在2014年11月,国务院第60号文第24条明确提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民营航天在政策层面上破冰。2015年因此成为中国民营航天元年,一批民营航天公司应运而生。
就在近期,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朱雀二号」将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择期发射。◆香港文汇报记者 凯雷 、 于海江 北京、黑龙江报道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民企,七年来,这家聚焦于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的企业摸索前进,尤其在被誉为火箭「心脏」的发动机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民营航天本身也是中国航天一分子,并不能纯粹从商业和市场角度去考虑企业的发展和定位,我们更关注行业本身的技术意义和是否能够取得技术突破。」在张昌武看来,民营火箭公司要选择差异化的技术路线,立足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取得突破,而不是复制国家队已经取得的成果。
自主掌控核心技术破制造难题
张昌武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就职于滙丰银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主要从事汽车金融等领域,其间接触并对商业火箭领域有了了解。2015年,蓝箭航天正式成立,主要从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
创始人张昌武去见投资人,被问到最多的 3 个问题是——「火箭能不能造出来?」「国家让不让发射?」「发射场能不能用?」投资人的疑问并非没有缘故。对于航天科技而言,火箭制造、飞控技术的资质和场地的审批,长期以来都是民营企业的「禁区」。蓝箭航天需要从无到有经营整个研发甚至发射体系,这对投资人而言,不确定性太大。奔波下来,张昌武的蓝箭航天只筹到了五百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
「火箭制造是一个全流程的大规模工业产品,设计工作并不是唯一的难点,更大的困难在于它超长的供应链。例如,作为运载火箭『心脏』的发动机,蓝箭航天无法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获得,只能靠自己独立研发来解决。」
火箭发动机所使用的推进剂有固体与液体之分,决定了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固液之别。液氧甲烷发动机以环保、高可靠、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是商业航天火箭的理想推进剂,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火箭发动机技术方向。
研制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比肩世界
2015年8月,张昌武便开始带领成立之初的公司布局液体发动机火箭的研发。在选择推进剂时,团队面临的两个选择,一是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做到的固体推进剂,二是运用成本更低,但发动机研发却异常艰辛的液体推进剂。经过慎重考虑,蓝箭航天选择了后者。
2019年,蓝箭航天的天鹊液氧甲烷发动机经过数次热车考核并取得成功,这是国内第一台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也是继SpaceX的猛禽、Blue Origin的BE-4之后,世界第三台完成全系统试车考核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这也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并完成了累计40台次27,000s可靠性子样验证的国家。
走通火箭研制发射审批全流程
2018年,蓝箭航天完成了三级固体运载火箭「朱雀一号」的自主研制。10月27日16时,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指挥部「点火」口令,「朱雀一号」底部亮起橘黄色火球,随着轰鸣声腾空而起,奔向太空。二级火箭分离正常,三级火箭点火成功……三级火箭异常,自旋失稳,火箭接近但未能达到预定速度,其载荷「未来号」商业卫星也未能按照预定计划进入太阳同步轨道。未能入轨是一个遗憾,但张昌武认为,这次发射达到了要验证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目标。实际上,「朱雀一号」完成总装并正式进入发射准备阶段,已经意味着蓝箭航天走通了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流程中的研制环节、供应链配套环节和行政审批环节,这在中国民营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朱雀二号」尝试火箭重复利用
「如果『朱雀二号』成功发射,迈过液体火箭这一关,蓝箭就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最初选择液体推进剂,我们也是向着可重复利用的方向发展。」他补充说。
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是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第一个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型号,按照计划即将于近期发射。张积茂是从酒泉卫星发射场退役的「老兵」,他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发射任务的供气保障工作。如今他重新站上指挥位,娴熟的操作本领和丰富的指挥经验让他对自己的业务和团队充满信心。在任务进场前,他带领着新组建的加注团队,克服人手不足、气温骤降等不利条件,始终坚守一线。
年终岁尾,戈壁上凛冽西风打在脸上如刀割针刺,露在外面的额头、鼻子尖上常常凝结着冰晶。西部地区昼夜温差很大,夜晚比白天要低10摄氏度左右,常常能低到零下三十几摄氏度,体感温度还要更冷。大家穿着和白天一样的服装对抗严寒,却丝毫没有退缩。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团队坚持用数据和实践结合的事实来说话,没有丝毫懈怠。
公司团队达900人 均龄不到40岁
「朱雀一号」火箭发射时,蓝箭航天只有160名员工,如今公司员工已达900名。张昌武带领着这支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团队不断向太空探索。「国家航天从定位上来讲,未来会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任务,包含深空探测、登月探火国家的空间站等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战略之战略、核心之核心。」张昌武谈到,战略型任务之外,市场也对民营火箭公司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发射频次和更大的运力,在低地球轨道的资源开发作出新的贡献。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民營航天企業闢蹊徑 創新技術路線開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