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寶寶」今長成 粵雙姝護士援港

Published at Jun 27, 2022 09:36 am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在广东省梅州梅县,两个多月大的洪诗雅刚学会「咿咿呀呀」地向妈妈讨奶喝。3个月后,在300公里以外的韶关乐昌,一个取名戴佳宁的女婴呱呱坠地。 25年后,这两个九七宝宝已经长成白衣天使。两人同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护士。洪诗雅和戴佳宁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在医院工作时就在生活和工作中互相鼓励。香港第五波疫情严重时,她们一起成为中央援港医疗队的一员,交流心得,互相打气。 洪诗雅选择医学护理专业,并非出于偶然。她记得,上小学时的一个晚上,奶奶突发疾病,全家人乱了阵脚。救护车赶到后,爸爸妈妈随着医护人员一同连夜赶往医院,洪诗雅和爷爷留在家中。 爷爷奶奶感情一直很好,奶奶生病,爷爷很着急。「那天下着雨,他一直睡不着,不停地在家附近踱步,不知是因为紧张忘了外面在下雨,还是想用雨水冲刷自己的焦急。」洪诗雅说,她不放心,也跟着出去,陪着爷爷淋雨。奶奶在ICU病房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总算抢救过来。不过,之后十几年,身体一直不太好,需要家人照料。 心疼家人生病 立志学医助人 洪诗雅很想帮到奶奶,但总有种无力感,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和洪诗雅一样,戴佳宁选择护理专业,也和家人身体不好有关,希望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帮到家人。「我的姑姑是护士,姐姐也在医院工作,在她们的影响下,高中毕业时,更坚定了学医的决心。」戴佳宁说。 戴佳宁高中毕业后,进入嘉应学院,毕业后进入南医三院。而洪诗雅则是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短暂地在梅州市一家三甲医院工作,后又获得了前往南医三院工作的机会。两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不放弃任何学习和历练的机会,在各自科室迅速成长。 护理需求急切 必须苦学苦练 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在神经外科尤其明显,比如我们科室收治的很大一部分是颅脑损伤、患有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之类的患者,像脑科观察、各种引流管道护理、人工气道护理等各类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及应用,留给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迅速成长』。」戴佳宁说。 这些年,她基本上是在科室教学、模拟实操、看书、上网课等各类学习中度过的。 练就理发手艺 援港派上用场 因为很多病人在手术前需要清理毛发,所以戴佳宁和同事们多是理发能手,剪刀、理发推子、刮胡刀、围裙等这些理发工具,在科室一应俱全。这种活儿外面的专业理发师未必做得了,因为手术对毛发的长短、清理面积、清洁程度等,有着严苛的要求。 洪诗雅所在关节运动医学科,接收的病人以摔伤的老年人为主,基础疾病较多,对护理人员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特别细心和耐心。由于性格开朗、阳光,抗压能力强,洪诗雅很快胜任这份工作。她所护理的病人,基本上都会成为朋友。 动手能力强让她们在亚博馆的照护工作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一位86岁的阿伯,因为疫情半年多没有理发,感到很焦躁,希望在住院期间解决这个烦恼。洪诗雅得知后,临时找来剪刀,化身「TONY老师」(内地网民对理发师的称呼,编者注),为这位阿伯剪发。阿伯的心愿得到满足,令后续护理顺畅了很多。 国家但有需要 我们冲得上去 稳扎稳打练好专业技能,在内地援港医疗队招募医护时,两人脱颖而出,成为最年轻的援港队员之一。「报名前往香港的时候,我没有跟父母说,等到出发时才给家里打了电话。家人是反对的,他们觉得香港疫情太严重,不希望我去冒险。」戴佳宁说,她能理解父母的心情,但她也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长大了,到了应该承担些什么的时候了。 她们说, 「Z世代」年轻人,虽然生活、工作条件比前辈们好了很多,但并没有躺在温室里等待长大。「只要病人有需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同样冲得上、顶得住,能够出色完成任务!」 南医三院援港医疗队队长王锦鸿说,在援港医疗队中,这些年轻人带来了很大惊喜。「有本领,有责任,热爱生活,我很为她们自豪!」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