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錄歷史瞬間 一生承攝記使命

Published at Nov 16, 2021 01:51 pm
新华社香港10月13日电(记者 朱玉、查文晔)他作为摄影记者,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曾经在非洲驻外多年,被戏称为「巡回大使」,还担任过6年专职拍摄毛主席的「红墙记者」;他拍摄过朝鲜停战谈判、万隆会议、毛主席畅游长江、新中国重返联合国、邓小平访美、审判「四人帮」等重大事件。他镜头下的照片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的工作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历史瞬间是新华社摄影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忠诚、敬业、奉献,他用一生诠释了「新华社摄影记者」这个称号的分量。新华社《国家相册》图片主编陈小波称他为「伟大的记者」。 他,就是钱嗣杰。 曾在港与死神擦肩而过 钱嗣杰,1928 年出生于黑龙江,1946 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摄影记者。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锻炼了钱嗣杰,使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摄影记者。 1955 年4 月,首届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场会议后来以万隆会议的名字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也正是这场会议,让钱嗣杰在香港与死神擦肩而过。 当时在新华社摄影部工作的他接到命令,与译电员刘茂俭一起,原计划乘坐包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飞往雅加达再转飞万隆。 但因工作需要,钱嗣杰要在香港购买采访设备,于是陪同外交部信使提前乘荷兰邮轮从水路赴印尼。 4月11日中午,参加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行中外记者共11 人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起飞。当飞机飞越北婆罗洲沙捞越附近海面上空时突然爆炸起火,堕入海中,机上11 人全部罹难,包括3名新华社记者黄作梅、沈建图和李平。 在海上航行了7天才抵达印尼的钱嗣杰原本期待着同事的到来,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噩耗。他成了参加万隆会议的唯一一名中国摄影记者。而另一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是中国总理周恩来。 “当时我和刘茂俭就蒙了,我们俩在那就哭开了,怎么办?好多领导、战友牺牲得太可惜了,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几十年后,回忆起这悲壮的一幕,钱嗣杰的内心仍有一股伤痛挥之不去。 要对得起死难的烈士,要为同事留下堪当历史的记录。怀抱着这样的信念,钱嗣杰5 天5 夜不眠不休,拼了命地工作。印尼特别潮湿,他拍摄的会议现场、周总理会见外宾等胶卷先要拿电风扇来回吹,吹完后还要到衞生间放大、漂洗,然后烤干,再写照片说明。 当赶到邮局寄照片时,天已经亮了。之后,他再回会场开始第二天的采访。 “那时,我们没有恐惧心理,没有个人的考虑,就是希望把工作做好。只有出色地完成摄影报道任务,才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钱嗣杰说。 首位中国摄记踏上非洲大陆 在一次展览上,一幅飞机首航拉萨的照片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照片上,苍莽的雪山矗立远方,一架从北京出发的飞机飞临拉萨机场上空,数百名藏族民众在地面翘首以盼。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正是钱嗣杰。 1956年5月26日,北京—拉萨航空线正式试航成功。中国飞机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成功飞行和着落,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钱嗣杰是试航飞机上唯一的摄影记者。当时,青藏高原是“空中禁区”,国民党试过,机毁人亡;美国人英国人试过,也没有成功。钱嗣杰主动请缨登上了最危险的第一架试飞飞机,一只脚跨入了死亡之门。当时的飞机飞行高度有限,只能穿行于山峰或逢高拉起逢低俯飞,飞机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人在上面心惊肉跳,脏腑翻江倒海。 钱嗣杰身体倒挂,背着氧气桶,脚栓在飞机椅子上,腰被同事压着,探出飞机舱门,用航空摄影机拍摄着沿途的地形地貌,记录下试航的全过程。如今,当我们翻阅着中国人第一次从高空拍摄的世界屋脊风貌的照片时,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钱嗣杰倒挂的身影。 钱嗣杰还是第一位踏上非洲大陆的中国摄影记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钱嗣杰在非洲驻外工作,外来殖民势力、本国派系武装之间的争斗交错复杂,局势瞬息万变,记者稍有不慎,或被当局扣押,或遭土匪杀害,还要时时提防恶劣的生活环境侵害身体健康。 196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新华社立即了解美国在刚果(利)(即后来的扎伊尔)策划的反卢蒙巴政变的情况。一天深夜,受命前往采访的文字记者王殊和钱嗣杰的驻地被包围,一伙人猛地踢开门,冲了进来,端着冲锋枪在房间里强行搜索。当他们完成采访刚刚离开驻地,刚果(利)再次发生政变,驻地也被叛军占领。这种惊险对于钱嗣杰来说如同家常便饭。 在非洲工作的6 年,钱嗣杰穿越一个又一个国家,走遍大半个非洲大陆,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介绍非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被当时的中国驻阿联大使陈家康戏称为非洲的“巡回大使”。 毛泽东第三任专职摄影师 1964 年7月的一天,正在刚果采访的钱嗣杰突然被新华社总社电报紧急召回北京。“社长吴冷西一看到我就说,调你进中南海,做毛主席的专职记者。”听到这个消息,钱嗣杰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新华社好几百人呐,能选到我,我是又高兴又紧张!” 到中南海的第一天,忐忑不安的钱嗣杰被领着去见毛泽东。 正值夏季,一路上他紧张得汗湿衣衫。一见面,毛泽东看出了他的心情,握着手请他坐下聊起家常:“你多大了,么子地方人,叫么子名字啊?”“报告主席,我姓钱,叫钱嗣杰,是黑龙江黑河市人。”“好嘛,你姓钱,你有钱啊,我可是无产阶级啊!”风趣的谈话让周围的人都笑了,也让钱嗣杰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下来。 “面试”后的第二天,上级就通知钱嗣杰搬进中南海办公,成为毛泽东的第三任专职摄影师。那时,由于电视设备不过关,电影成本又太高,因此记录国家领导人日常活动的手段主要是拍照。对常在身边按动快门的摄影师,毛泽东的反应是不干预。 “你愿意什么时候照你就照,他从来没拒绝过我。当然,有时下去参观,他会说你多照些群众。我在主席那里那么多年,他没有说看看照片,报纸登得好不好,没有。他不管这个事情。”尽管主席对他十分信任,但每次活动前,钱嗣杰都要认真检查相机的功能、胶卷是否上好,不敢有丝毫懈怠。他随时背着两台相机,以防万一。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以73岁高龄最后一次游长江。次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钱嗣杰拍摄的毛泽东挥手照片。 “毛主席畅游长江,向大家挥手致意那张我比较喜欢,而且主席本人也很喜欢。那是一张富有象征意义的照片。”钱嗣杰说。 1976 年9 月,毛泽东与世长辞。“布置灵堂时,我就在那儿了。这是最后一次近距离地看主席,他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 身上盖着党旗,老人家头发稀疏,脸上的老年斑都可以看到。一下子,以往朝夕相处的一幕幕都涌上来了”。后来,钱嗣杰负责拍摄追悼场面的新闻照片,目 睹吊唁群众的悲痛之情,他也流下了眼泪,不止一次模糊了相机的取景框。 40多年过去了,每年毛泽东的生辰和忌日,钱嗣杰都会到毛主席纪念堂看一看那熟悉的身影,追思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长者。在中国历史上,他永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我始终深深地记着他,缅怀他。”钱嗣杰说。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