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救命神器ECMO投入臨床
Published at Nov 11, 2021 11:58 am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日宣布,由该院与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联合研发的内地首款「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设备(以下简称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日前在该院率先应用于临床,成功救治了两名危重心血管病患者。院方表示,此次国产ECMO在内地医院成功应用于临床,打破了国外产品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实现了国产重大医疗器械自主化研制的突破。
ECMO可应用于严重急慢性心功能衰竭及严重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急救,被誉为救命神器。在具体医疗应用中,当ECMO运转时,设备会先将患者静脉血引出体外,然后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进行氧合,再将氧合后的血液输回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暂时替代患者心肺功能,起到较长时间的心、肺支持作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ECMO逐渐为公众所熟知,它是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与死神抗争的有力武器,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两患者术后病情平稳
此次国产ECMO临床成功救治的患者A先生,经CTA(心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A型主动脉夹层入院,在实施了升主动脉替换+主动脉弓替换+象鼻子技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剧烈,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经过机械通气治疗氧合仍无改善,经与患者家属沟通,给予患者进行VV-ECMO(静脉到静脉)治疗,术后患者已清醒,血氧逐步改善,脱离呼吸机,实行清醒ECMO治疗,后经病情评估成功撤除ECMO辅助治疗。患者B先生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急性左心衰,入院后即进行气管插管,进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二尖瓣成型术,由于心功能极差,术后停体外循环困难,经与患者家属沟通进行了VA-ECMO(静脉到动脉)治疗,术后患者病情平稳,经病情评估成功撤除ECMO。
氧合器和离心泵是国产化难点
据介绍,目前世界上的ECMO设备主要来源于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其核心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设备及耗材价格昂贵。也正是因为这种垄断和资源稀缺性,导致中国ECMO设备短缺,是衞生健康领域名副其实的「卡脖子」问题。为了彻底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窘境,近年来,内地很多医疗机构开始在研发上纷纷发力,经过此次疫情,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推动以ECMO为代表的高端医疗救护设备国产化,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共同呼声。
根据此前报道,ECMO的基本结构包括血管内插管、连接管路、离心泵(人工心脏)、氧合器膜肺(人工肺)、传感监测系统等,核心部分是氧合器和离心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脏的作用,是国产化的难点。上下游产业链不协同问题也较为突出。ECMO的研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重要技术和零部件。全国医用体外循环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颜林表示,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已投入资源对ECMO产品进行研发,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此外,由于ECMO的使用有可能会引起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即使是适用症范围内,也需依据个体情况而定,所以医护人员使用也较为慎重,市场容量相对较小。
新冠疫情期间加大研发力度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团队已从事ECMO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超过20年,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ECMO临床工作的单位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闫炀教授表示,自己在2003年非典期间接触到ECMO设备,当时科室的同事都认为这个新设备能更好地用在病人身上,所以就用来救治一些非典病人。后来,大家逐渐主动开始推广设备,让更多的患者认识到这个设备真的是可以用来救命的,同时医院也开始了国产ECMO设备的研发。「疫情期间,医院加大国产ECMO研发力度,今年开始临床,就是希望未来用国产设备将ECMO价格降下来,能让更多的重症患者得到生存下来的机会,造福更多患者。」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國產救命神器ECMO投入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