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傷痛歷史 消除戀殖遺毒
Published at Oct 03, 2022 10:39 am
180年前的今天,是中国近代史上叫人痛彻肺腑的一天:英军兵临南京城下,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条不平等条约,香港岛遭强迫「割让」,其影响之深远,与往后中国整个局势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今整整三个甲子过去,香港已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中华民族亦步进伟大复兴的新里程。知史鉴今,在《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的历史性日子,香港地方志中心今日(8月29日)特别联同江苏及南京地方志办公室举行地方志互赠及主题研讨会,探索其中的历史影响。香港文汇报专访了中心编审委员会委员、资深历史学者赵雨乐,在重温这一段伤痛的历史的同时,更希望鉴古知今通未来,借着探索有关《南京条约》的深刻教训和警示教育意义,以及从其一系列的后遗症,以至如何引导中国进入历史新阶段等重大的启示作用中,学习和汲取历史智慧。◆香港文汇报记者 钟健文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在英军武力胁迫下,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它的不平等之处在哪?赵雨乐解释,根据现代标准,凡是国家双方签订条约,都应该面对面坐在一起,「一五一十」地商讨妥当才签署,但中方当时是被迫坐在英国战舰上「商量」的。
换言之,无论提出怎样的立场和要求,英方最终都会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就是不平等的意思。
缔约方无拒绝权利
就条约自身而言,赵雨乐表示,不论从哪一项条款来看,「都是清晰地反映着不平等条约的定义」,因为中国作为缔约方,由始至终完全没有决定接受与否的权利。他以所谓「割让香港岛」为例,虽然香港岛当时只是无甚发展的「弹丸之地」,但对于国家主权而言,此举的意义就十分重大,相当于侵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南京条约》还涉及多种国家主权,例如在《南京条约》后续中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中,英方取得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及领事裁判权等,令中国失去厘定关税等权力,间接加剧日后列强屡屡侵占中国。
此后数十年,中方外交人员历尽艰辛,才终于把关税自主等权力收回。
又如「五口通商」一事,开放哪个地方作为通商口岸,理应由中方决定,但《虎门条约》规定了中方开放五个口岸,此事的意义不止表面上开放几个口岸那么简单,而是中方无法控制通商的规模,令列强可以加大倾销商品和鸦片,打击中国本土经济,「使中国没有一个地方不被列强经济侵略。」
不平等条款细项留「尾巴」
赵雨乐慨叹,自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开先例后,每当发生冲突,西方列强自然而然又是优先使用战舰和武力威胁,除了签署不平等条约外,如果我们细心留意内容条款,就会发现列强多在细项中留有「尾巴」,让列强得以持续以各种方式入侵中国,「这就是不平等条约,不仅是条约本身不平等,条约的后续处理更加不平等。」
《南京条约》小档案
签订日期 18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签订地点 江宁府(今南京)下关江面英军战舰康华丽号(Cornwallis)
双方代表 清:耆英、伊里布;英:砵甸乍(Henry Pottinger)
主要条款
清政府永久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清政府向英国共赔偿2,100万银圆
清政府废除英国商人须经公行进行贸易的制度
清政府对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进行五口通商
整理:香港文汇报记者 钟健文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正解傷痛歷史 消除戀殖遺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