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復常 財政貨幣政策需加碼

Published at Jan 06, 2023 09:53 am
近期中央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先后出台「二十条」和「新十条」,房地产融资限制也陆续放松,各地亦加速调整当地防疫措施,以减少对地方经济的负面影响。资本市场信心受提振,人民币汇率重回「6时代」,股市持续反弹。但同时,居民对疫情的担心渐起。经济学家对此指出,不能低估防疫放松初期对经济的潜在负面影响,同时,消费、投资恢复道阻且长,当前到明年需要更大力度的财政货币政策托底支持。 ◆香港文汇报记者 海岩 北京报道 10月以来,受疫情防控压力加大、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修复进程再次受到扰动,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低于市场预期。11月这一局面未能明显改善,先行指标及高频数据均显示经济活动继续走弱,同比降幅扩大。此前拉动中国经济从疫情中快速复苏的出口,10月和11月连续两个月同比下降,降幅呈扩大态势。市场普遍预期,过去两年多强劲的出口增长已经结束,未来几个季度,全球经济放缓和其他国家生产恢复常态将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近两个月PMI等先行指标显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剧。 疫情进入爬坡期 加剧市场波动 在此背景下,中央在11月中旬出台优化防疫「二十条」后,上周再发布「新十条」,北京、广州等以超市场预期的速度加快放松防疫管控。不过,现实挑战在于,恰逢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冬季,元旦、春节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将至,内地疫情仍处于高位,「新十条」面临直接检验。钟南山等公共衞生专家预计3-6个月度过感染高峰期,恢复正常生活。 「内地防疫政策已明显松动,而从人民币汇率走势可以看出,市场或已较大程度Price-in(定价)了防疫与地产政策放松。」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认为,当前内地资产价格主要受强预期主导,但未来1-2 个月将迎来内地疫情爬坡期,明年1-2月又是经济数据真空期,强预期得不到经济数据的验证,若内地疫情阶段性显著恶化,市场波动或将加大。 改善弱经济 须提振消费与投资 张静静认为,防疫放松后实体经济恢复仍不乐观。弱经济特征明显,外需失速下行,通胀加速回落,亟需提振消费与投资。上一周高频数据转弱,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略有恶化。进入12月内地经济进入淡季,4季度经济弱于3 季度的可能性较高。 兴业证券跟踪最新高频数据亦显示,防疫管控放松后工业生产表现尚可,交通物流边际改善。上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由于疫情放松政策,拥堵延时指数和地铁客运量均回升,但北京的人流出行状况仍与往年同期差距明显。全国范围房价跌幅进一步扩大,各线城市房价均有下跌,重点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行,总量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显示房地产需求仍然偏弱。水泥价格持续下跌、钢厂盈利率低位徘徊,指向建筑施工终端需求仍然偏弱。叠加消费和出口相关指标的持续低迷,需求偏弱对经济的拖累仍在延续。 「即使放松防控,疫情的后遗症依然存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副所长张斌向记者指出,这一轮经济下行表现最差的不是周期性行业,而是服务业和消费,对投资者尤其是民营部门信心打击很大。经济不景气迟迟得不到扭转一个重要原因是,疫情冲击下资本回报率下降叠加预防性储蓄上升,但名义利率下降幅度不够,名义利率扣除通胀的真实利率就被持续扭曲,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始终达不到潜在产出水平,经济持续存在产出缺口,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本轮经济下行的深度、程度和不景气程度都远比2015年严重,但货币政策的反应力度却比过去弱得多。2015年政策利率六次下调,累计下调了逾150个基点,但2020年以来政策利率累计只下调了50个基点。」另外,房地产作为全社会最重要的「信贷发动机」,目前支持力度还不够,房地产还没有回暖迹象。 切实扩大内需 要加大政策力度 「明年经济增长的动力会发生一些变化。2020-2021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但明年全球经济正处于下行通道,出口贡献会显著下滑。如果内需仍持续前几年的低迷状态,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明年经济形势将非常严峻。」张斌表示,必须加大政策力度,切实扩大内需。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