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裝甲散熱破百載難題

Published at Jan 27, 2023 09:13 am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在过去千百年间,在不同科学领域上均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在大自然无尽奥妙面前,纵使一代代科学家倾毕生之力,仍始终遗下不少难以完全解释的谜题与现象,要待后来者在知识探索的跑道上接棒,带来突破。 当前,全球迎来科技热潮,占地虽小但具备深厚科研实力的香港,近年先后有多名科研人员以其科学素养与创新灵感,成功拆解困扰科学界数以百年计的艰深问题,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创出惊人成就。香港文汇报由今日开始推出系列报道,带领读者跟随香港科学家走进材料热能、天文宇宙、流体介面的世界,了解他们如何发挥「香港智慧」,破解及进一步探索一个又一个世纪科学谜团。 有没有想过,一滴未被蒸发掉的水珠,竟然可以成为引起核电厂爆炸的「元凶」?这是因为,当液体接触到温度远超其沸点的固体表面时,会在瞬间出现「莱顿弗罗斯特效应(Leidenfrost Effect)」,阻碍水接触高温表面并大幅降低其冷却效能,有机会导致核反应堆过热从而产生爆炸。事实上,这个现象亦严重威胁各项涉及超高温冷却的工业生产流程。 面对这个有逾260年历史、切身却又难缠的科学难题,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及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结构热装甲,借快速引导水分吸热蒸发同时疏导排出蒸气,有效将液体冷却的应用温度大幅提升至1,200℃以上,为需要在超高温环境下进行高效液体冷却的领域及行业带来佳音。本集让我们一窥究竟,了解其热装甲如何突破被视为「不可能」的界限,破解困扰物理学界逾两世纪的科学谜题。 ◆香港文汇报记者 钟健文 水,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冷却剂,一块高温烧红了的铁放进水中,「滋」一声就会快速降温。不过,有关的冷却方式原来面对着重大局限。 日常生活中,如把水珠滴在稍高过其沸点(100℃)的滚烫热锅上,水珠会迅速沸腾及蒸发,但若热锅的温度过高,远超水的沸点,如达到350℃以上,刚滴下的水珠与热锅的超高温表面之间会瞬间产生绝热(thermal insulating)的蒸气层,令水珠完好无损地在热锅表面悬浮并四处滚动,同时会因为阻断固液接触(liquid-solid contact)而显著降低传热效能,甚至令液体对高温表面的冷却失效。 1756年,德国医生约翰·戈特洛布·莱顿弗罗斯特首次详细描述有关物理现象,亦因此而被称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这个冷却失效的问题,在过去266年来一直困扰科学界。今年,王钻开团队的创新发明,终于成功将之破解。 王钻开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介绍,其团队建构了一种由多层物料复合而成的结构热装甲(structured thermal armour),整体由贯穿和具高导热性的钢柱体支撑以作快速传热,而中层嵌有以纳米二氧化矽纤维制成的超亲水绝热多孔薄膜,可以抵受1,200℃高温,以快速吸收水分至钢柱受热蒸发,在底层由薄膜与钢柱体构成的U型通道则用作及时排出蒸气。 适用温度无上限 看材料耐热极限 他将热装甲散热原理比喻为疏导交通:「这就像把人群集中起来,然后经地铁送走,既能够保障地面交通畅顺(吸住液体带走热能),又可以有效把人群(蒸气)经地下管道传送,完全解决了地面和地下的交通挤塞(传热散热效能极低)问题。」 王钻开进一步解释,结构热装甲所使用的物料,彼此具有相反的热学特性及多层级拓扑结构,巧妙地实现了无阻碍的快速热传导,透过蒸发将液体中的热能散走,加上液体在极端高温下也发生一般不会出现的超浸润(superwetting)现象,可完全被薄膜所吸收,从而被蒸发。 他续说,是次研究发现,即使在1,200℃极端高温下(理论上没有上限,取决于材料的耐热极限),结构热装甲仍能完全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同时保持高效、可控的冷却性能。 水珠蒸发仅需0.33秒 王钻开的团队又进行了对照实验,把水珠分别滴在同样达1,000℃的结构热装甲及无薄膜或无管道的结构样本上,结果显示,水珠落在既有薄膜又有管道的结构热装甲表面后,将完全被薄膜吸收并于0.33秒内蒸发,而水珠蒸发的所需时间比落在无薄膜或无管道的样本表面上快约50倍,说明热能可以迅速被带走,让表面极速冷却。 王钻开在今年11月加入理大,有关研究为他任职香港城市大学时完成,由他与法国和内地的学者共同领导,城大两名研究人员为第一作者,今年较早时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广受国际关注。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