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棒棒漸消逝 卸下竹棒紛轉行
Published at Jan 03, 2022 03:31 pm
「棒棒军」曾形成了山城重庆极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这群大街小巷遍地可见的人力挑夫,以竹棒、绳索为工具,帮人搬运货物谋生。当地人无论是去超市购物,还是搬家、装修,只要准备几块钱零钱,用重庆方言在路边高喊「棒棒」,就会有人应声而至,帮不愿负重的市民挑运回家。
然而,随着城市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棒棒」们的生计受到巨大冲击,行业走向式微。据2021年西北民族大学的调查,「棒棒」已从顶峰超过40万人骤减至不足2,000人。为了谋生,许多「棒棒」们尝试转行。
●香港文汇报记者 孟冰、张蕊 重庆报道
「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哪还有多少『棒棒』?你们可以去朝天门碰碰运气。」 这是香港文汇报记者询问一名老重庆市民得到的回答。
重庆自古航运发达,满载货物的船只,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朝天门码头聚集。因码头在低处,城市在高处,过去的几十年,「棒棒」成为连接码头和城市的毛细血管。
「棒棒一哥」冉光辉:日常送货用不到我们了
在重庆朝天门小商品批发市场,冉光辉算得是个名人。十年前,他上衣别在腰间、肩上扛着货物,牵着3岁的儿子一步一步走下梯坎的样子被记者拍下。做「棒棒」十年,他「扛出」一套市中心60平方米的二居室,也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棒棒一哥」。
香港文汇报记者在大正批发商场见到了冉光辉,他正准备去扛运一单200多斤重的货,从货车上卸货再背上四楼,这趟辛苦的搬运只能赚10元(人民币,下同)。
随着疫情反覆,即使是「棒棒一哥」赚钱也愈来愈难。「过去重庆大街小巷都是『棒棒』,比如你去超市买了米,喊个『棒棒』五块钱送上楼。现在年轻人都习惯了送货上门,日常用不到我们了。」
冉光辉说,现在「棒棒」的行情主要随着批发市场的行情波动。服装批发需要把成箱的货物从商场运到货车上,这也是「棒棒」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疫情打击了服装批发生意,冉光辉不得不考虑转行。
上个月,他注册成为一名外卖骑手,还拜了「95后」外卖小哥为师。他接的第一个单子是将两箱矿泉水和几包日用百货,从朝天门送到白象居。1.1公里的距离,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从超市取了单,二十斤左右的商品,冉光辉将它们套在扁担上,挑起来就走。不用看导航,十多分钟后,他就将商品交到了收货者的手中。这一单冉光辉赚了8元。
虽然外卖员比「棒棒」轻松,但冉光辉仍对「棒棒」这份职业有留恋之情。
「外卖这行确实是年轻人居多,我不习惯一边看手机、一边抢单,还要一边送货。所以只要批发市场还有生意,我还是回来做『棒棒』,年纪大了,改行没这么容易。」
不过,56岁的冉光辉称,比自己年轻十岁左右的「棒棒」大多已经转行了;以前仅朝天门片区的「棒棒」就有上万人,现在只剩几百人。
「00后」吴鸿斌:干一天还不够吃两碗面
对于一部分从业者来说,「棒棒」是他们通往下一个行业的跳板,积累下生存的本钱,就有了资本学一门手艺。出生于2000年的吴鸿斌在高中毕业后,就跟随叔叔加入了朝天门「棒棒」的队伍。
「『棒棒』这个职业,对我们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最大的优点是工资即时到账,搬一次货无论是五块钱还是八块钱,我都能马上拿到酬劳,没有月结、没有欠薪。」
吴鸿斌说,自己也曾希望如冉光辉一样,在重庆买房安家。怀着赚钱买房的希望入行不久,他却发现,这一行的苦非比寻常——不仅扛货需要技巧,而且在有限的客户中寻找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于新人并不友好,有时一天赚的钱还不够吃两碗面。三年后,他转行成为了一名货车司机。
吴鸿斌用攒下的钱,租了一辆面包车(港称客货车)运货,「棒棒」时期学到的打包技术和搬货的技巧,都运用到了新的工作中,那时候认识的雇主和同行也成为了他的人脉。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还是一个『棒棒』,只是手里不拿着那根棒棒了。」吴鸿斌说。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山城棒棒漸消逝 卸下竹棒紛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