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宋代金石學與印學特展 走進兩宋金石世界探索銘刻寶藏
Published at Dec 30, 2021 01:50 pm
金石学肇始于宋,复兴于清,随着西学东渐,直接影响了现代意义考古学在中国的形成。由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与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共同承办的「两宋的金石世界—— 宋代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日前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此次特展共分为五大单元,展出作品150余件(组),策展人古菲表示,以南宋都城杭州为核心,探讨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及发展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切了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金石学之真正内核,同时希望借此契机,探索金石学在当代继续发扬光大的方向与动因。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茅建兴 杭州报道 图:受访者提供
自欧阳修《集古录》开始,两宋问世的金石专书将近30种,曾巩、苏轼、黄伯思、赵明诚等诸多人物皆参与其中。金石不止于文人雅好,宋代帝王普遍注重文治,徽宗与高宗两朝大规模复古运动助推金石学发展,使其在肇兴之始就取得了较高学术成就。伴随着金石鉴藏风气渐长,古文字学得到长足进步,促进了宋代篆书与印章艺术的发展。两宋涌现出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官书家群体,他们往往集文艺、学术、鉴藏多重身份及政治抱负于一身,至于书法偏重个性表达,开创了崭新的尚意书风,大量遗存的碑刻与法帖是他们的艺术成就,更成为两宋金石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览最引人瞩目的作品当属宋代第一文人苏轼的楷书四大碑刻:《表忠观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宸奎阁记》的宋刻与明刻,裱本与整纸,宋元、明拓与清拓齐聚一堂,尤其新发现的四块《表忠观碑》宋代残石,与另一块《陶诗残碑》原石,首次得以同时公开亮相。
单元一:楮墨集古 —两宋金石学著作文献
两宋金石著作流传于今者约30种,今次展出其中22种,涵盖了所有著述类型。宋人研究金石之风气,实自私家开之,继为帝室宗尚。士大夫及秘阁、太常、内府所藏,均为着之于录。宋代古铜器之研究,始于真宗时期,至徽宗朝方集大成。徽宗朝置议礼局考定古器、新造礼器,敕撰《宣和博古图录》,影响了金石之学的形成与发展。在石刻之学方面,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是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此后赵明诚《金石录》将金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南宋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薛尚功编次并释音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收集511件铜器款识,刻石置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公库,是北宋至南宋金学、石刻与法帖之学的发展与交会的稀世物证。薛氏款识宋拓石刻本流传甚稀,展品中黄丕烈士礼居旧藏十二卷《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为宋刻宋拓、宋代原装本,首次面向公众完整展出。
单元二:延古风华 —宋代金石器物
青铜器是华夏远古文化的杰出代表,后世对青铜器多有仿制,尤以宋代为盛。宋徽宗大观初年(公元1107年),设议礼局,这是宋代官方大规模仿造青铜器的开始。当时全国各地也对古墓挖掘成风,青铜器大量出土,除了进入宫廷,不少器物也流入民间收藏,形成了古物市场。当时最大的收藏者是宋徽宗,他收集的古青铜器达2.5万多件,并特建宣和殿收藏,这也是世界上最早、藏品最为丰富的青铜器博物馆。
拥有了实物资料,宋徽宗开始大规模仿铸青铜器以为郊庙之用。南宋延续了这样的传统,不但朝廷祭祀用器遵循政和新成礼器和《博古图》的样式,还多次制定和颁布礼书用以指导州县的祭器制造。另一类宋代器物为仿古陶瓷,仿的便是上三代的青铜祭礼器,用于祭祀和礼仪,亦有实用功能。南宋官窑是最为人熟知的仿古瓷器制造者。本次展览也可见到宋代青铜器物和南宋官窑仿古瓷器。
单元三:阳冰苗裔 —宋代篆书及印章艺术
宋代篆书及印章艺术金石学的兴盛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两宋篆书及印章的蓬勃发展。本次展览展出了郭忠恕的篆书代表作《阴符经》,以及政坛领袖司马光为富弼书写的墓志篆盖。展品中还有苏唐卿篆书《醉翁亭记》,同时保留了传世最早的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文本。
印章方面,两宋官印在继承唐代盘条印工艺之上,增加了线条盘绕,更富装饰性,被称「九叠印」,此次即有南宋德祐元年文思院铸「嘉兴府驻扎殿前司金山水军统制印」和南宋开庆元年文思院铸「嘉兴府澉浦驻扎殿前司水军第四将印」两方南宋水军官印。两宋内府的收藏印已形成固定规制,用印成为建立皇家收藏标准的重要标识之一。而如米芾这样的私人书画收藏家,个人拥有多方私印与鉴藏印,在传世早期书画名迹中时有可见,成为鉴定的重要依据。
单元四:贞珉萃英 —以宋四家为核心的书迹碑刻
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为核心的书法家令两宋书坛熠熠生辉。墨迹之外,铭石刻碑历来是保存书迹最重要的手段,此次展览遴选宋代重要石刻作品,以展现两宋书法的发展脉络。两宋帝王多雅好文艺,将书法作为推行文治的重要手段,太宗诏刻《淳化阁帖》,徽宗书画兼能,自创瘦金体,高宗遍学名家并诏刊《绍兴米帖》、《兰亭序》等,在展览中都可一睹。
石刻书迹,尤其宋四家,存世真伪羼杂。古菲表示,在选择展品时,遵循原刻善拓、罕见珍本优先之准则,原刻无存者取重刻精善版本,同时兼顾旧本与新出稀见名家书迹,尽可能汰伪存真,并以实物、裱本、整纸等多种形式,助观者在有限空间中得以领略两宋书坛的全貌。
本单元中不乏首次公开面世的重要展品。其中苏轼残碑砚,民国期间曾在杭州《东南画报》金石书画特刊发表,借此次特展故地重游。此外还有「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米芾大字《盱眙第一山并诗》,浙江仅存的宋徽宗御笔碑,清代金石家陆增祥八琼室藏《戒石铭》道州、梧州两本,宋高宗《恤刑诏》等。宋代刻帖方面,则有近年被重新发现的浙江省图书馆孤山馆藏《淳化阁帖》刻石拓本,王虚舟跋宋拓《绍兴米帖》,明拓绍兴重刻凤墅本《兰亭修禊图》等,均为传世法帖珍品。
单元五:湖山志 —以西湖为中心的宋代摩崖
作为南宋故都的杭州,两宋摩崖石刻遍及环西湖域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题刻精美,皆为江南文化遗珍。本单元甄选的二十一品两宋摩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还有珍贵的艺术和科学价值,让观众在金石文脉中感受西湖的人文历史之美。古菲表示,望通过此次展览,全面展示两宋金石学的高峰成就,推进环西湖摩崖石刻景观保护建设,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杭州宋代金石學與印學特展 走進兩宋金石世界探索銘刻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