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繫大漠赤子情 譚運德妙筆手繪敦煌風格油畫

Published at Dec 29, 2021 11:46 am
自敦煌莫高窟被重新发现,不但改写了中国绘画史,而且引发了当代中国画家长达70多年的「本土西行」。在这批寻梦敦煌的书画家中,最早的书画家有人们熟悉的张大千等国画大师。新中国成立后,以敦煌文化而创作的油画,自前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至今期记者采访的谭运德,他们前赴后继地用笔墨弘扬瑰丽的敦煌艺术文化,「衣带渐宽终不悔,魂系大漠赤子情」。在千年的丝韵古路上,谭运德的天赋与秉悟相遇,描绘出一幅幅敦煌艺术的美丽画卷。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孟冰 图:受访者提供 记者眼前的谭运德,瘦削的身材,中等个头,朴实的脸庞,眼神锐利显得冷峻沉着。他与人见面时并不善言谈,但只要谈起艺术,便滔滔不绝地讲一两个小时。「许多人对画家有误解,认为画家是孤独的」。谭运德告诉记者,他认为作画的过程是自然之神赐予的福祉。坐在画布前的谭运德,脑海中闪过的灵感彷佛电影片段,再将它们付诸于纸上,这样的时间空灵寂静、祥和幸运。 1978年,中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和首届对外科学技术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中央为了召开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决定在北京展览厅中央竖立一幅巨型油画,内容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科考队员第一次集体登上珠峰为背景。 获方毅赏识改变绘画人生 当时收到任务邀约的油画家们并未见过珠穆朗玛峰,只能从纪录片上观看,以寻找创作灵感。当时年仅23岁的谭运德,负责为画家放映珠峰的影片。他自己也是一名油画爱好者,虽然不曾进入过美院进行系统学习,但面对这样的机会,他跃跃欲试。回家后,他在一张四开大的油画纸上创作了一幅「科考队员迎着朝霞攀登珠峰」的画作,和其他画家的画作一并被送往北京。 谭运德告诉记者,据当时在场的人告诉他,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著名作家郭沫若等一同审阅了画家的来稿,在谭运德的画作前,方毅停下脚步,「我感觉这幅小画不错,主题鲜明,气势很足。」谭运德在当时仅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业余画家,画作被选中后,由时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亲自指导,共同完成这部画作《献给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们》,这幅画作不仅在会议展厅展览,还成为1978年《中国青年》复刊号的封底。由此,谭运德的绘画人生发生了改变。 即使已经近半世纪过去,谭运德仍记得当时这幅巨作绘制完成后,钱三强来到画作面前,望着眼前的珠穆朗玛峰,如身临其境「这里好冷啊!」,「我有幸能得到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称赞,并用自学的绘画技巧,在祖国科学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献礼,这是我一生的荣耀。」后来,谭运德开着吉普车独自去了西藏,那日天气晴朗,冰雪掩映下的珠穆朗玛峰静静地伫立在他眼前。回家后,他重新创作了这幅画作,命名为《献给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们》。 深爱敦煌以油画致敬壁画 从执笔涂鸦到热爱执着,谭运德深受「敦煌的守护人」常书鸿的影响。敦煌艺术灿烂辉煌,蕴含着「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谭运德称:「面对敦煌的492个洞窟、2,000座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时,如此宏大精美和史诗般的艺术画卷,让我无法不震颤。」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痴迷眷恋,在谭运德后期画作中,佛经故事画、佛教史迹画、西部山川景物等成为他笔下的主要内容。 出生于湖南的谭运德索性长居西北,创作敦煌系列作品。不过,他不愿意生搬硬套地复古临摹,而是将西方浪漫主义的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结合,将现代人的审美观和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到创作中,在古韵中渗透了现代美。 他笔下的《佛头》,眼神紧闭,圆润的脸庞慈眉秀骨,低垂的眼眸似合未合,双唇饱满似笑非笑,佛的神秘莫测与悲天悯人的情态跃然纸上,暗色的笔调绘出光影,凸显佛的神圣、超然与静默;他笔下的《朝圣》则运用了大量色彩对比,目光降落在画面的那一刻,敦煌特有的磁场立刻将观众卷入其中,时空的洪流在此凝结,庄严的宗教世界直抵心灵。 在对敦煌「飞天」系列的表现中,他将东方嫺静的美与西方浪漫的美结合,技法上大胆运用湛蓝和金黄,以漫射光线表现昼夜和黄昏之间的强弱明暗差异,使人物、景物成为「通体发光」的载体,精妙无比,观之可让视觉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感,既高雅又富丽。 大英博物馆「斯坦因密室」内藏有一件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巨幅刺绣——被大英博物馆认为是《释迦牟尼灵鹫山说法图》(一说是《凉州瑞像》),是英籍匈牙利探险家与学者斯坦因盗买带出中国,于1919年入藏大英博物馆。尽管年代久远,但图中菩萨端庄的体态、慈祥肃穆的容颜,以及敦煌画师笔下优美流畅的线条清晰可见。谭运德惋惜文物旁落之余,亦被画中的艺术手法折服,因此创作了《敦煌丢失的南无大势至菩萨》油画,以表感怀与敬意。 作画赞颂朴素的土地人文 谈及自己最得意的画作,谭运德向记者首先展示了这幅《祝福》,画面上,一位饱经沧桑、满头白发的老妇人站在雪地里,从她粗粝的脸部皮肤上,观者可以感受到刺骨的寒风。画面中,她右手紧握着转经筒,左手数着念珠。艺术皆源于生活,这幅画作是谭运德在旅居西北时见到的一位虔诚的信佛者,她参加佛节时祈祷默念的景象深深感动了谭运德。 「希望我能通过艺术传达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观众在享受技艺带来的视觉之美的同时,也能沉淀一些精神上的升华」。30 多年间,谭运德几乎走遍了西北高原的山山水水,他从陇南白龙江流域走到了中蒙边境辽阔的大漠。这一段漫长路途中的自然景观大概是反差对比最为强烈的:陇南旖旎秀丽的山川,黄河上游壮阔无垠的草地,六月积雪的祁连雪峰,平沙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强烈、深刻的精神震撼成为他绘画创作的原动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水天中评价:谭运德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画家,他的作品不是出于某种艺术观念的验证,或某种绘画形式的实验,而是现实的人和自然的传神写照。在世界艺术进入「全球化」、「后现代」的今天,他一如既往地为赞颂朴素而又神奇的人和土地而作画,因为他已经把心灵赋予西北高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