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技藝成產業 炙葦做畫助殘疾人贏回人生

Published at Oct 03, 2022 11:00 am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河北白洋淀与河南淮阳因环境相近,两地民间均流传着以芦苇作画的习俗。河南芦苇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谷穗,则用这一根根芦苇,为因病致残的小叔子铺就了一条康复之路,还为上千残障人士托起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梦想,更带动了地方的相关产业。芦苇的芯是空的,残障人士的心也是「空」的,谷穗希望残障人士的「心」充满自信与希望,「芦草经过裁剪、熨烫、粘贴制作成芦苇画后,就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残障人士就像这芦苇,经历过蜕变,就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   河南淮阳万亩龙湖,荷花含苞待放。岸边一簇簇芦苇迎风摆动。在当地,芦苇相传是伏羲专门种植用来为子民修缮房屋、遮挡风雨的。然而在芦苇画非遗技艺的传人谷穗看来,虽然现代人已不再使用芦苇修缮房屋,但芦苇对沿湖而生的百姓而言,是一种新的美好生活的开始。 芦苇画牵线成就冀豫姻缘 谷穗的老家在河北白洋淀。芦苇画是当地传承了千年的文化遗产。芦苇画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苇席,匠人们将芦苇以不同的方式编织出各色图案。直到清中后期,受国画和西洋画的影响,白洋淀的匠人们开始探索通过烫烙的方式,将金黄底色的芦苇碳化,通过烫染,又给了芦苇色彩,然后再装裱起来作为装饰之用。谷穗本出身于白洋淀芦苇画世家,但受家族「传男不传女」的影响,她的芦苇画的技法,多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偷师」和自己的领悟。   从红色旅游胜地河北白洋淀到传说中伏羲的定都之处的河南水城淮阳,谷穗的经历充满机缘和巧合。2005年,在山东威海从事外贸工作的谷穗,与在威海某部服役的丈夫葛磊相识,因为葛磊早前也在老家淮阳学习过麦秸画和芦苇画,这令两人感情升温很快并于2008年成婚。本来生活顺遂的家庭,突然遭遇了变故。2011年葛磊的弟弟因急性脑梗致残,想到家中二老无力照顾,谷穗和丈夫便返回家乡淮阳,承担起家庭重担。而为了给弟弟治病,葛磊不仅花光了退伍金,还欠下六七十万元外债。穷则思变,谷穗有了把传统手艺注册品牌并发扬光大的想法。 海外热销助中国非遗推广 淮阳是太昊陵所在地,传说人文始祖伏羲曾在此地教化子民,淮阳龙湖的万亩荷塘是每年夏天的一大盛景。最令谷穗惊叹的是龙湖取之不尽的芦苇,那一刻谷穗彷佛回到了故土。 背靠丰富的芦苇资源,谷穗和葛磊两个人商量着拾起儿时的技艺,从事芦苇画的制作和销售。「一棵芦苇有十几甚至二十几节,制作芦苇画,只选用其中的前五节、后八节等优良材质。」谷穗说。从画、剪、烫、贴到装裱成品,一幅芦苇画要经历32道工序,用到15种工具,包括割、晒、晾、碾、贴等环节。芦苇的秆、叶、花穗,都可作为原料。 2014年,谷穗正式注册「金穗子」芦苇画品牌,成立淮阳县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这一年,谷穗刚刚30岁。和大多数人一样,两人创业过程充满艰辛,从最初的路边零售到订单销售,再到远销海外,谷穗和葛磊两个人一步一个脚印,「2016年,我们公司接了第一个外贸订单,淮阳芦苇画通过义乌商户销到东南亚,这一单赚了40万元(人民币,下同)。2016年到2018年每年有500万元的销售额,《华锦鸣禽》作品还曾亮相上海佳士得拍卖会。」谷穗说。 助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 谷穗对于残疾人的不易感同身受。1990年夏天,一场意外导致谷穗左臂落下残疾。康复期间,一位护士姐姐送给谷穗一个笔记本,首页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发光,才会闪亮。庸庸碌碌,终被遗忘。」这句话深深刻在了谷穗的脑海中。而后来为小叔子看病的经历,使她更加坚定了帮助残疾人的想法。   在陪小叔子康复治疗过程中,她结识了很多残疾人朋友,更了解到相对于健全人而言,残疾人更容易投入到某一项工作之中,「残疾人不仅可以胜任芦苇画制作,甚至较健全人学得更快、做活儿更细。」谷穗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依托芦苇画手工技艺,推行「非遗+残障」残疾人非遗就业项目,「芦苇的芯是空的,残障人士的心也是『空』的,但空芯的芦草制作的艺术品,却可以为残障人士的心填满自信与希望,让他们以一种艺术家的姿态看待生命、对待生活。」 残疾人借芦苇画 找回自我价值 谷穗想创办芦苇画技术学校的想法,得到了丈夫葛磊的支持,他还认为:「除了残障人士,还可以向退役军人、军嫂、困难人群等免费传授手艺。」 在谷穗的芦苇画学校中,现有近90个残障员工,外部的订单合作农户有二三百家。十余年来,她与丈夫先后帮助近千个残疾人或贫困家庭实现就业增收。来自河北、山东、陕西、云南、黑龙江等12个省市的9,000人次的贫困或残疾人前来免费学艺。而在葛磊的支持下,谷穗每年固定投入的20%作为培训经费,面向社会包吃、包住、免费授艺。运用「非遗+残障」的残疾人非遗就业模式,从最初的三两个残友开始培训,到现在学员、工人遍布全国各大景区和文化街区。学员学成后就业方式也很灵活,有留公司、领料代加工、推荐入驻国内景区等多种方式。 淮阳芦苇画的制作过程考验耐心、恒心,学员几乎都是「零基础」,这就需要从最简单的握笔开始手把手教学。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谷穗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爱心,面对最初的几个学员,谷穗要一遍遍重复其中某道工序,直到学会为止。 轮椅羊倌变成艺术家 学校里工龄最长的员工,是一名叫潘长江的师傅。潘长江是周口鹿邑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需要坐轮椅。在接触芦苇画之前,他一直在农村放羊。「刚到芦苇画基地学习时,光拿剪刀的方式就学习了半年。」潘长江说。   如今,潘长江对于芦苇的熨、烫、剪等工序都已经很熟练,平均三四天能够完成一幅作品。芦苇画中深浅不一的颜色,是高温的电熨斗在剪开的芦苇平面上烫出的痕迹,烫的温度越高,痕迹的颜色就越重。潘长江的技术已经达到通过烫面的温度就能感知颜色轻重的水平,这也使他成为所有学员的总教练。大家称他的经历是「从羊倌到艺术家」。「当我在这里领到薪水的那一刻,我明白了自力更生,也意识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潘长江说。 在芦苇画学校里,残疾人员工吃住都在一起,过年也不回家。在这些残疾人心目中,芦苇画学校才是他们的家,在这个家庭中,大家地位平等,没有歧视。对于学校里相对稳定的工人,谷穗会为之缴纳社保。「这能让他们自主养老,不给国家和家人增加负担。」谷穗说。 「他们对芦苇画学校有着独特的忠诚感和责任感,做事情非常认真。他们与学校不单纯是劳务关系,其中还夹杂着亲情。」谷穗说。 开国学课增员工文化底蕴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芦苇画传承人」、「全国最美家庭」、「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淮阳县孝顺媳妇」、「周口市残疾人创业模范」、「河南省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 谷穗的芦苇画工作室,荣誉奖牌挂满了三面墙,这是谷穗夫妇这几年的成绩,也是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肯定。还有各类题材的芦苇画,包括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生肖主题画,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最初并不是如此,在创作早期,芦苇画的题材比较窄,无非是牡丹、荷花等几种花,或者应国外人要求创作的耶稣像。」谷穗说,「直到2016年和2017年在英国参加了几次展览。」在那几次展览中,以福娃、宋朝花鸟、大熊猫、孔雀、大公鸡为题材的作品销量非常好。这使谷穗意识到,应当融入更多中国传统元素,树立文化自信。「题材会影响价格,如果是元素特别丰富的山水画,价格就会特别高。」谷穗介绍道。 为了让这些几乎没受过教育的学员们创作出富有文化底蕴的作品,谷穗为他们开设了国学课。内容从最初的《三字经》《弟子规》到后来的《大学》《中庸》,直至今天的《阳明心学》,谷穗每天早晨带领大家读书半小时。每周的升旗仪式都会唱国歌,教导大家忠诚奉献,为残友注入爱的力量。每月的思想交流会上,谷穗请来心理健康师和国学馆的老师做志愿者,残友以及残友的家人都会参加,家庭问题、工作问题、交友、恋爱、教子……关乎残疾人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得到解答。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