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創新 鞏固橋樑角色
Published at Nov 09, 2022 03:58 pm
香港作为联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其政策和法规需要与时并进。除了可供互联互通的产品种类需继续增加,当中更有建议争取财富管理等不同类型产品的投资、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如在内地发行又或投资企业债等,让本港与内地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机制,发掘大湾区机遇。除了深化投资类别的领域互联互通之外,联通海外市场也可以进一步扩阔到印度、中东、南欧等地,为香港金融业加大拓展商机的版图,并深化「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香港文汇报记者 曾业俊
主力研究公司管治与金融政策的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指出,香港金融市场长远不进则退,目前产品种类选择不多,未来应进一步放宽人民币计价产品,考虑发行内地企业债券,扩大本港的人民币资金池。本港市场的资金来源地愈来愈缩窄,未来的金融政策及法规除了应考虑大湾区而制订,亦应探索东盟市场,借着「背靠祖国」的优势,吸引其他亚洲资金来港上市,联系内地与海外,令市场保持多元活跃。
法规改革需加速配合发展
何顺文表示,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是本港金融市场最独特的优势,现时最迫切需要修订金融政策及法规,放宽人民币计价产品申请,扩大产品种类,并透过香港平台结算,以增加人民币流通量,同时扩大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池,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此外,在产品发展方面,目前香港市场产品范围狭窄,尤其债券市场仍有待发展,债券产品种类亦少,「北水」来港选择有限。香港未来可以考虑发行内地企业债券,令资金流通渠道不再简单集中股票发行或单一货币,同时促进外资走入内地,令资金更流通之余,又可以增加人民币结算。然而,上述政策建议亦涉及不少风险管理,相信现时本港金融条例及监管仍未能追上,有关方面需要加快检讨相关法规。
事实上,香港是现时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处理全球75%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去年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量逾7万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6月,在香港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超过8,000亿元,占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约60%。
现时最迫切需要修订金融政策及法规,放宽人民币计价产品申请,扩大产品种类,并透过香港平台结算,以增加人民币流通量,同时扩大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池,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何顺文认为,内地资本账难以在短期内完全开放,相信香港可获更多机会作为联通内地与海外的国际平台。目前互联互通主要联系深圳及上海市场,然而对本港最有利及最多配套的市场其实是大湾区,反而香港的「港股通」、「债券通」以往并无就大湾区的实际需要考虑。因此,香港在制订金融政策及法规方面,未来应要考虑大湾区八千多万人口的财富资金,无论是政策配套抑或大湾区发展纲领,都应该要令跨境交易发挥更好、更有利互联互通发展。
拓东南亚市场 吸引新资金
何顺文指出,目前香港金融市场的资金及客源逐渐变得狭窄,几乎完全依赖内地投资者及内地企业,现时内地企业占本港上市公司约七成多,惟在本港的东南亚投资者及公司上市比例则相当少。此外,印度、中东、南欧等,其实都是未来扩展的新方向,发展空间很大。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往并未有积极发掘海外新资金及新企业来港。
何顺文续说,未来除了要继续联系内地、维持现有海外资金网络外,亦应采多元发展,探索东盟市场,以香港「背靠祖国」、拥有国际制度及脉络的独特优势,吸引其他海外地区的资金来港上市,促进市场多元活跃。随着中概股回流潮持续,香港逐渐成为内地企业上市的主要市场,料未来将吸引更多不同来源地的资金,发挥集资功能,如股票用人民币作价,整个市场规模可以做得更大。
此外,香港的股票市场仍有待完善,部分条例已长期未被检讨。何顺文续指,现时在本港购买股票,设有每手最低限额,未来可以考虑开放购买额度,不再逐手买卖,或者买卖数量由市场自行决定,以提高股票市场流通量。另外,随着港交所早前调高主板上市要求,创业板(GEM)改革近期再受市场关注,现时由GEM转去主板的门槛亦应该重新检视。香港金融以股票市场为主,包括集资上市及股票交易,有关条例需要不断检讨。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發力創新 鞏固橋樑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