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機智新星 拯救水深火熱

Published at Oct 03, 2022 11:14 am
科技进步,不但为人类生活带来方便,更可在关键时刻代替救援人员深入险境,拯救人命。香港消防处近年积极引入高科技参与救援工作,包括在今年6月元朗电缆桥起火事件中,首次出动以航天金属所制的灭火机械人,以钢铁身躯冲锋陷阵,深入桥底射水灭火;在今年7月一宗遇溺失踪事件中,配备多波束声纳装置的水下遥控机械人奉命出动,克服该区水域能见度的障碍,终找到事主。消防处的两位负责人日前先后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表示机械人不但有助提升灭火、救援效率,更有助将现场风险大大减低,减少前线救援人员受伤的机会。 ◆香港文汇报记者 姜嘉轩 按现场需要「变身」 可射水运伤者 今年6月,元朗宏乐街电缆桥起火,导致天水围元朗一带大停电,数十万市民受影响,全城轰动。在这场事故中,隶属消防处烟火特遣队的灭火机械人首次被派到现场执行任务,「由于火警现场为电缆桥,内藏高压电缆,而且当时现场温度相当高,电缆桥在高温情况下发生倒塌,建筑稳定性大打折扣。」消防处高级消防队长(室内烟火特性训练组)胡迪文表示,考虑到安排消防人员进入桥底灭火风险较高,因此交由灭火机械人「带同」消防喉到桥底,进行灭火及降温工作。 之所以说是「带同」,原来灭火机械人一大特色在于其模组化设计,人员可按现场需要,随时为机械人切换成「灭火模式」或「事故支援模式」,分别搭载不同的救援装备。「在『灭火模式』下,机械人会安装上灭火喉笔,出水量每分钟3,000公升,射程达60米,可作水平、垂直移动,也可视乎现场需要,切换成花洒或水柱方式射水。」事故支援模式则会将其换成运输篮或救伤抬床,让机械人可于现场穿梭,来回运送装备或伤者,其载重量可达500公斤。 设电动清障架 清除障碍物 胡迪文特别提到,灭火机械人本身由航天金属制造,可抵御高温,还内置冷却系统,可从下方喷射水雾,以包围机身的主要组件,使它即使深入高温火场,都能正常运作。考虑到火场往往浓烟密布,能见度低,机械人除配备4组高解像摄影机供侦测现场环境外,更配备一组可旋转的热能显像机,协助人员搜寻火源。 为应对火场可能满布杂物,机械人前方又配备了电动清障架,底部亦设勾状的电动绞盘,前者可推动800公斤重的障碍物,后者也可拉动600公斤重的物件,加上机械人采用履带移动装置,可攀爬不超过40度的楼梯或斜路,也具备约20厘米高的涉水能力,使其足以应付多种事故场景。 「例如今年8月3日,粉岭军地北村发生一宗3级火警,当时是一个60米乘60米,由锌铁搭成的货仓,里面储存了大量货物,火势发展相当快,浓烟多且高温,令其结构变得不稳定,亦有杂物从高处跌下。当时机械人便运用了其电动清障架,清除货仓的障碍物,再用履带攀爬障碍物,进入火场。」胡迪文表示。 在操作方式方面,如果看过动画《铁人28》的读者相信不难理解:它是由消防人员以遥控器操作,遥控距离可达500米,遥控器上除有摇杆及不同功能按钮,中间还配备一块大屏幕,实时显示摄影机画面。 「未有机械人时,消防员须亲身进入高风险场所灭火救援,受伤风险难免增加。有了机械人就可先安排它进入事故现场灭火,有助将现场风险大大减低,之后再派消防员进场就安全得多。同时,它还可以帮助运载工具或伤者,大大减省人员的体能消耗,从而提升灭火、救援效率。」 胡迪文补充,机械人两侧设有铁兜,使其可配置不同的危害物质侦测仪,带到污染区或泄漏位置,因此不论是隧道事故、危害物质事故等场合,机械人都可大派用场,服务市民大众。 声纳速寻目标 引导蛙人救难 「今年7月,有人在石澳土地湾一带划直立板期间疑遇溺失踪,当时水的能见度很差,经使用水下遥控机械人的声纳装置后,让我们可在短时间内于水底11米发现疑似目标,确认为事主后便派出蛙人拯救。」高级消防队长(潜水组)洪诚佑介绍,在该次行动中出动的水下遥控机械人「江豚IV-C」,由天津科学园区一所海洋设备制作公司研发并制作,造价135万元,最大工作深度达300米,「香港最深水只是大约70米,普遍更在40米以下,所以是绝对足够在本港水域运作。」 可深水300米工作 港水域够用 该款机械人主要用于各类型的水下救援及搜索工作,包括寻找水下目标物及海底环境探测等,其一大特点在于配备多波束声纳装置。「在好运情况下,香港水域能见度大约有5至10米,但大部分时间都是2米以下,而声纳装置的探测距离可达100米。」 洪诚佑解释,声纳装置依靠不同物质的反射造成影像。在访问当日,处方安排「江豚IV-C」在标准50米训练池进行示范搜索,目标是要找出潜藏水底的一个假人。「假设我们遇上能见度为零的情况,只能使用声纳装置搜寻,可以见到画面上会有一些点,也就是我们的疑似目标。」 到底如何判断哪些是水底环境造成的杂讯,哪些才是真正目标?洪诚佑分享了其中一招,是通过软件进行「度尺」,将明显不符人体大小的东西排除,「人体身高平均1.7、1.8米,相若的就可列入候选。」 但他指出,目标毕竟未必维持直立,也可能是卷曲等状态,因此即使是1.3、1.4米的「点」,都不能排除,最终还是要依赖操作人员的眼光和经验,按几率高低排列搜索次序,逐个搜索直至找出目标。 在决定了第一个目的地后,洪诚佑会使用手上的遥控器,操作机械人笔直地游去,不消一会便到达目的地,之后打开机械人镜头,通过画面确认是目标假人后,派出蛙人赶赴搜救。 洪诚佑表示,水下遥控机械人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长时间、大范围的搜索,「当有人堕海要作搜救时,我们首先要根据现场报案人提供准确资料,将其提供的地点作为中心,划分成不同区域,再逐步进行搜索,有关程序涉及大量潜水员和潜水时间。」且在体力、视野方面等都有限制,但水下遥控机械人的最高航速达每小时5海里,「例如我们要搜索这个标准50米训练池,人潜的话可能最少10分钟才能搜完,机械人只消4分钟。」更重要是它不存在人体限制,供电充足即可长期工作,大大提升行动效率和确保潜水员的安全。 遥控操作似打机 熟电子装备占优 两款消防救援机械人功能虽强大,背后仍离不开操作人员的专业操作,「基本上一个人用遥控器,就已经可以完全操作到灭火机械人,但如要顾及消防喉等,后面有同事帮一帮就更加顺利,所以一般会有两三个同事跟它出动。」高级消防队长(室内烟火特性训练组)胡迪文表示,除了灭火机械人生产厂商会提供训练课程外,处方亦会在消防救护学院内为操作人员提供不同情景训练,「当然一直训练才会得心应手,但一般操作其实3天就足够学会。」 处方目前共有4名灭火机械人操作员,胡迪文表示,处方未来会开办更多训练课程,「不少同事都感兴趣,可能对他们来说,这是比较有趣的训练项目。」他又分享自身经验之谈,「如果同事本身有玩遥控工具、航拍等,或对电子装备较熟悉的,亦会较得心应手。」 高级消防队长(潜水组)洪诚佑操作水下遥控机械人工作已超过100小时,他笑言本身喜爱打机,「要管上、下、左、右、旋转等动作,的确跟打机有点相似。」透过屏幕操控电动机械手进行抓取动作时,则与夹公仔游戏类似。 水下遥控机械人需要3名合资格人员进行操作,包括一名督导员,负责监察整个环境安全并作指挥;操作员负责驾驶,控制机械人移动并搜索,还有一名电缆管理员,因机械人是由电缆供电并收发讯号,需要有专人负责放缆、收缆,保障其顺利运作。 引入潜水电脑表 「工时」心中有数 因应水下救援工作需要,除机械人外,消防处近年亦引入包括潜水电脑表等其他科技应用。洪诚佑介绍,蛙人潜水搜索有可能面对减压症风险,需要有严格时间限制,「每潜一次水,身体便会积聚氮气,中间需要有排氮过程,在地面排氮后才可再潜下一次。」透过潜水电脑表,可以实时告知用家排氮状况等多项实用资讯,对安全和效率都有很大帮助。 助增效率保安全 所谓减压症又称潜水夫病或沉箱病,泛指人体因周遭环境压力急速降低时造成的疾病。轻则令患者关节痛、皮肤出现红疹、有麻痹感,重则或影响脑部、中枢神经及肺部,甚至可能诱发心脏衰竭,有机会致命。 洪诚佑指出,以往未有科技帮助时,假设要做一项30米的计划潜水,就要查表了解相应的最大工作时间,「但实际情况一般不会由始至终都在30米潜水,有时可能浅一点在25米、20米,时限可长一点,但没有潜水电脑表情况下,我们都只能以30米计,令时间受限。」 在有了潜水电脑表后,有助蛙人更准确知道余下的潜水时间,电脑亦会记录用家潜水与休息的间隔,从而得知何时可以重复潜水。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