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保護區「人工授精+人工安巢」助繁殖 烏岩嶺野生黃腹角雉增至逾500隻

Published at Dec 29, 2021 11:25 am
从杭州驱车6小时,进入浙闽交界的泰顺县,转入雾霭蒙蒙弯弯曲曲的山路,便来到了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的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昨天刚从山上的野生驯养场回来。」细雨蒙蒙中,郑方东在等着我们,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他在乌岩岭陪伴了黄腹角雉26个年头。被誉为「鸟类中大熊猫」的黄腹角雉低调地生活在这密林深处。从被发现时的濒临灭绝,到四十年后超过500多只的规模,这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不断壮大,乌岩岭也成为黄腹角雉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乌岩岭的黄腹角雉野生种群数量已从几十只增加到500余只,人工种群数量从5只增加到122只(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香港文汇报记者 茅建兴 浙江乌岩岭报道 1996年大学毕业后到乌岩岭工作,郑方东就开始进行野外调查,开展黄腹角雉科研保护工作,如今担任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宣教处处长。「一般来说有黄腹角雉的地方,就会有交让木。这是黄腹角雉冬季依赖性的一个树种,在冰封大地的时候,黄腹角雉找不到食物,就飞到交让木树上采食树叶,依赖交让木度过寒冬。」 郑方东表示,处于食物链底端且自然繁殖率低的黄腹角雉能够生存至今非常难得。由于早年交通不便,黄腹角雉深藏密林,人们以为已灭绝了,1981年在乌岩岭被重新发现的时候,当地的野生种群只有40多只。 安装监控防止天敌偷鸟蛋 目前,黄腹角雉繁育中心驯养黄腹角雉有笼养、圈养和野生驯养等几种方式。郑方东解释说,黄腹角雉繁殖率很低,是因为不会筑巢,产卵也不多,一年就产三四个蛋,而且蛋很容易被天敌吃掉,包括豹猫、青鼬、黄腹鼬、王锦蛇、松鸦,以及林雕等都是黄腹角雉的天敌。「黄腹角雉的孵化过程非常艰辛,一般野生状态情况下,黄腹角雉孵化成功率只有10%,黄腹角雉在产卵孵化期最大天敌是王锦蛇。目前相对比较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树干基部包围一层光滑的塑料薄膜,王锦蛇经过光滑的薄膜没有附着力,就爬不上树了。」另外科研人员还采用高清摄像头、自动感应监控相机等监测设备对部分黄腹角雉的整个产卵孵化过程进行了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险情及时进行人为救护,确保黄腹角雉野外繁殖顺利安全度过。 「我们还采取人工授精技术来进行黄腹角雉人工繁育,现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成功率达到了80%;而且随着实施半野生驯养,实现了黄腹角雉自行交配繁殖。」科研人员发现,黄腹角雉要正常交配,也是需要「有情调」的。「比如要有多根木头堆起来,雄鸟在发情的时候,雄鸟和雌鸟间必须要有一个遮挡物,雄鸟从遮挡物后显现,把彩色肉裙慢慢展现出来,以吸引雌鸟。如果在笼养状态下,黄腹角雉一般是不会自然交配繁殖的,里面必须要有交让木、四照花等适宜树种,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适当的遮挡物,才能完成自然交配,人工驯养的黄腹角雉也会更健壮。」 此外,为了改善黄腹角雉的营巢条件,提高繁殖率,保护区科研人员采取了在栖息地安放仿生人工鸟巢的方法。「我们已经连续20多年,每年都在黄腹角雉典型栖息地制作安装黄腹角雉仿生人工鸟巢150个左右,提高黄腹角雉野外繁殖成功率。」 有趣的是,黄腹角雉蛋生命力比一般鸟的生命力强,即使在梅雨季节,遭遇连续阴雨天气也影响不大。最令郑方东感到惊奇的是,一次在监控中发现王锦蛇偷黄腹角雉蛋,然后附近的管护员立即赶去救护,赶到之时,已经有个蛋被蛇吞了下去,管护员在驱赶蛇过程中,那个已经被吞的蛋被蛇吐了出来,而且后来还竟然孵化成功了。 增野生训练提高野外生存能力 2021年之前,乌岩岭保护区已先后有13只黄腹角雉野外放归试验,其中6只安装了卫星跟踪器进行跟踪监测,但效果并不理想,黄腹角雉野外生存能力差,成活率低。今年,保护区科研人员吸取失败经验教训,加强黄腹角雉野生训练,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保护区管理中心在上芳香林区建了一个1,210平方米的野生驯养场。「基本上就不喂食了,让它们自己觅食,自己生存。而且还要采取适当人为干扰措施,提高黄腹角雉的野外生存能力。」今年,中心将3只雄性和3只雌性黄腹角雉进行了野生训练,已于10月下旬野外放归,并通过安装脚环、卫星跟踪器进行跟踪监测。 卫星跟踪监测仍处试验阶段 郑方东坦言,现在对黄腹角雉野外放归进行卫星跟踪监测还在试验探索阶段。由于保护区山高林密、地方偏僻,造成卫星跟踪器吸收太阳能效果不好,信号弱,难以全面掌握黄腹角雉野外放归后的生存状况;另外,卫星跟踪器技术还不够成熟,功能不够健全,价格昂贵,而且背绑跟踪器对黄腹角雉生存活动存在干扰和影响。 「现在乌岩岭黄腹角雉人工种群已有100多只,未来我们希望采取野生驯化提升人工繁育黄腹角雉的野外生存能力,通过野外放归,让野外种群进一步壮大。」郑方东说。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