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護全村 盡己心力守防線
Published at Mar 22, 2023 09:19 am
內地防疫措施全面優化調整後,民眾的新冠感染率曾一度陡升。對於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內地鄉村而言,並沒有接受過系統高等醫療衞生教育的鄉村醫生們,依靠着面積並不大,器材亦不足的診療室,憑藉為數不多的藥品,對抗着農村疫情高峰的衝擊,面對很快被消耗殆盡的醫藥儲備,鄉村醫生們往往需要白天看診,晚上籌藥。沒有新冠特效藥就用感冒藥,沒有抗生素就換中藥湯,他們窮盡了一切所知的驗方或處方,用盡了一切可利用的物資與關係,勉力維持農村百姓的就診需求。雖然近年國家加大了對基層醫療的投入,但缺醫少藥的現狀仍亟待轉變,他們希望國家可以出台更積極的政策,引導更多醫學專業的大學生下到基層,充實基層醫療隊伍。◆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戚紅麗、劉蕊山東、河南 連線報道
1988年出生的郭晴晴是河南省沈丘縣周營鎮劉集村的一名村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她剛剛從本村一位88歲感染者家中出診回來。那名感染者本來想去縣醫院就醫,無奈根本拿不到號。儘管郭晴晴的診所沒有血氧儀、沒有吸氧設備,患者家屬仍然決定向郭晴晴求助。
「這幾天『大鍋湯』不熬了,病號已經很少了。」同為農業大省的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東里鎮柴家莊村衞生室鄉村醫生翟會厚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所負責的幾個山村共約一千五六百名村民,靠着「大鍋湯」已平穩度過了此次疫情高峰期。翟會厚提到的「大鍋湯」其實就是熬製中藥,通過搜集防疫經典方劑,加以化裁,制定出系列對症處方。
囤了半年藥只夠用十天
在鄉村,大多數情況下,鄉村醫生既做「主治醫生」又當「扎針護士」,和正規醫院相比,他們用「土八路」般近乎寒酸的打法,一個人對抗着整村的疫情衝擊。「面對春節有可能到來的第二輪感染高潮,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盡量儲備相關藥物,能儲備多少就儲備多少。」
「我囤了半年的藥,不到十天就用完了。」翟會厚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看到疫情防控將全面調整的消息後,多年的行醫經驗讓他意識到農村可能承受的疫情衝擊。好在他提前儲備了半年的用藥,既有中藥成藥、中草藥,也有西藥針劑,很多能派上用場。
「去年12月20號前後一周,病號突然增多,日均180人次,是平時的將近20倍。」翟會厚那幾天每天早晨5時30分起床,一鍋藥要煎熬兩次,再分成小包裝,翟會厚一個人需要兩三個小時。最忙的那幾天,翟會厚每天要熬五六鍋中藥,熬完最後一鍋中藥已經到了晚上11點。
村民肖桂芬說,她和老伴前段時間沒有及時備下退燒藥,一開始挺着急,沒想到村裏緊跟着熬起了「大鍋湯」,預防、退燒、止咳都挺見效。翟會厚把剛熬出來的湯藥送到了長期臥床患者陳開榮的床頭,一碗濃濃的中藥湯劑,讓陳開榮順利退燒,病情逐漸平穩。「一般青壯年三副湯藥、老年人五副湯藥基本就能恢復了,一副藥大約四五十元。」翟會厚負責的村民沒有一例成為重症,這讓他頗為欣慰。僅以他所在的柴家莊村為例,600多口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30人左右。翟會厚經常把自己平時學到的一些民間「藥方」介紹給村民,但也有村民要求吃西藥或者輸液,那樣翟會厚也會滿足他們的要求。
主動出診避免交叉感染
「患病村民全部居家隔離,我們醫護人員『動起來』上門送藥,這樣就避免了村民們的交叉感染。」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微山島鎮墓前村衞生室負責人張波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去年12月17日,他的衞生室發熱村民驟增至百餘人,3個醫生、9個護士都忙不過來。張波及時調整了治療方案,醫護人員一人一村,主動出診治療,上門送醫送藥。張波把治療新冠的布洛芬、板藍根等藥物分成小包裝,每份均為三天用藥量,然後送至每一個發燒的村民家中。「80%的患者不用輸液,十塊錢藥費都用不了!」張波說,「三天後不退燒的,我們再根據病情進行藥物以及輸液治療,如果有重症的我們及時轉送至縣醫院。」張波的診室有序而不亂,患病村民實現閉環隔離治療、分級治療。「養老院有68人,絕大部分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他們沒有一例感染。」
一天一頓麵條,24小時不停診,「一周幹了三年發熱門診的量!」張波很慶幸自己在疫情放開之前已囤滿了藥。為了防止村民無效囤藥,他堅持每個病患最多只賣四天的藥量,不漲一分錢。微山島地處微山湖中,四面環水。島嶼面積9平方公里,島上共有十幾個行政村,大約有一萬村民。張波很自豪地說,約八成村民也都是他治療的。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鄉村醫生護全村 盡己心力守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