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壇黃金年代三才子筆抒港人堅毅包容精神 「勵志詞人」 鄭國江的香港情
Published at Jul 19, 2022 10:11 am
郑国江被港人尊称为「郑老师」,除了坚持了几十年的教职外,还因资历够深,佳作够多。当中《东方之珠》被「供上神坛」,被称之为香港的代表曲,「我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经历了香港从最低潮的时候发展到兴盛,又在高处经过了动荡,我是完全在这80年里感觉到了。」写《东方之珠》的时候,郑国江已经30多岁,「我是完全看到了当时的人怎么样的辛苦,住山顶木屋,要下山去挑水上山;台风来的时候,要用绳子去绑着屋顶……这些都是我完全经历的。」他将自己对这一切看在眼中的民间疾苦写出来,全然是真情实感。
《东方之珠》至今仍在「神坛」之上,但在当年,对于郑国江来说,却只是为电视剧《前路》所作的主题曲一首,「解读的事情轮不到自己喜不喜欢,当初写《东方之珠》就是一件工作,有工作我们就把它做好,至于代表香港,就完全没有这个野心。」
郑国江另有2,000多首流行歌,至今仍传唱无数,当中家国情怀的代表不胜枚举,他自己亦有不少心头好。
《凝聚每分光》望港人留港建港
「热爱香港/万众同心/共创香港新的希望/香港人/敢于更新/肯苦干/更繁荣/这地方/更繁荣/新的香港/一起创造明日盛况」,称《凝聚每分光》为香港之歌也不为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回归前夕,港人因面临政治变动人心惶惶,兴起移民潮。那时候,郑国江感受到了香港的社会环境,便落笔为香港电台的「香港心连心」计划写下了这首歌,由谭咏麟、梅艳芳等数位歌手合唱。「当时的移民潮太严重了,外国就吸收了太多我们香港的精英,提供优待让他们移民。」郑国江回忆,为了留住香港的人才,便写下这首歌词,「为的就是这些人能够留港建港。」
《中国眼睛》表达国人情感
「我是1941年出生的,那时候刚好是战后,算是最艰苦的年代,所以对家国的感觉比较深。」郑国江认为自己的作品中,最能表现自己中国情感的词作是1982年由陈美龄演唱的《中国眼睛》,「这首歌词其实并不情深意切,讲的就是一双中国姑娘的眼睛看到的这片土地。」他娓娓道来,「『眼睛多漂亮像凤凰/忧郁又带点倔强』描绘的便是我们中国女孩子的凤眼,虽然柔情,但是分黑白,能够看到是非,眼神里有中国人的坚毅;而『水本十分秀/山也十分壮/却偏遭践踏/灾劫天天降/眼中的故事没法淡忘』则是对中国历来所受到的灾难、侵略的悲愤。」
如今,在音乐节目《声生不息》开播的第一期里,作为港乐填词的代表者,郑国江老师一开始便亮了相,「当时早期的填词人就是黄霑先生、卢国沾先生和我,那如果是我自己来说,我会将我们中国人那种不怕艰难、很坚毅、对事物的包容,我会希望通过我的歌曲传达出去。」他说。此时黄霑先生斯人已去,但卢国沾与郑国江两位港乐笔者,仍在孜孜不倦建树发扬。
节目当然旧情绵绵,让人或温柔或怅然悉数回味香港影视乐等不容小觑的黄金年代,但个中故事与情谊,并不只一两曲旧日金曲便可尽诉。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樂壇黃金年代三才子筆抒港人堅毅包容精神 「勵志詞人」 鄭國江的香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