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男虛擬修文物 自創程式溯原貌
Published at Jul 19, 2022 10:09 am
1986年出生的程序员杨溯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11年。通过数字智能技术,他为破损的石刻佛像等文物做出文物修复3D数字模型。他还研发了「佛脸识别技术」的程式,自动化提取每一尊佛的面部几何特征,作为修复的基准。在他的虚拟修复下,人们得以见到破损的佛像昔日最完整的模样。
杨溯说:「从十多年前开始,我经常有一种回到过去并且很宁静的感觉。每次站在崖壁底下抬头去看,跟佛像会有一种目光交流。在那里,没有城市的快节奏,时光彷佛在倒流,越看越有意思。」 ◆香港文汇报记者
任芳颉、实习记者 郭瀚林 北京报道
硕士研究生期间,杨溯在北京建筑大学主修测绘工程与制图。目前,他在中国矿业大学同时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在测绘工程与制图领域深造。从研究生时期起,他就加入了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青年学者侯妙乐技术团队参与文化遗产数字留存与虚拟修复工作团队。而杨溯的文物虚拟修复之路的开始,则是在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
扫描石刻结构 推理昔日真容
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饱经800多年风雨,国家文物局2007年将其修复工作确定为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自2011年起正式开展修复工作。杨溯曾为这里的几十只观音手做了虚拟修复。
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公元1174-1252)年间,是中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其同类题材的登峰造极之作。
不同于常规测绘技术获取的平面图件,千手观音的立体雕凿结构极为复杂,需要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反覆的信息采集。由于损坏部位千百年前的真实状态早已无可考证,所以虚拟修复的核心和难点在于进行合理的「假设」,使得修复效果能够让别人信服。
广纳专家意见 力求修复有据
「文物,尤其是不可移动的文物,通常暴露在露天环境下,保存难度比馆藏文物大太多。它们历经上千年风雨,有很多病害。就像一个患有很多基础疾病的老人,需不同科室的医生共同诊断。」
在这类宗教石刻中,每根手指的姿势都有独特的文化含义。杨溯深深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综合与庞杂,需要历史、文化、测绘、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参与。
于是,他在计算机里将观音手虚拟修复出来后,会询问专家的意见。艺术领域专家,会从人体姿态的角度去思考缺失手指的样子;历史领域专家,会参考唐宋时期观音造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宗教领域专家,会分析千手观音每只手的姿态所对应的宗教含义。
从2011年到2014年,杨溯和团队成员拍摄了两万余张现状照片、收集了3.5万条数据,全面勘察破损观音手臂细节。人们第一次真正数清了造像手的数量——830只。
而他们对这些千手观音的虚拟修复也真正帮助了实际的修复。「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性工程」成为了全国首个石窟修复项目。
虚拟实验修复 文物免受破坏
长久以来,文物修复一直有「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争议。「修旧如旧」派专家认为,古建筑与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历史文明的载体和见证,需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支持「修旧如新」专家则认为,只要尊重历史上曾经的工艺、形制,恢复为当初的原貌未尝不可。
宝顶山千手观音修复项目完工后,部分网友和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如今的千手观音金碧辉煌、亮丽如新,没有了曾经的厚重古韵和历史沧桑感。
对此,杨溯提出了兼顾「旧」与「新」的看法:我们对文物进行的虚拟修复,不一定是为了改造本体。人们可以在现实中对文物保持原样,而在计算机里进行『修旧如新』的复原,既不会对文物造成修复性破坏,又能把文物最美最辉煌的姿态展现出来。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IT男虛擬修文物 自創程式溯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