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載走筆疾呼 心繫建文學館 潘耀明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文化環境迎新轉機

Published at Jul 08, 2022 03:57 pm
文学评论学者王德威曾写道:香港的历史就是文学史。百年来,在维港风光旖旎的两畔,不仅诞生了不少书写者,亦曾有一群远道而来的作家暂居于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里,文学沿着历史之轴徐徐书写,尽管「文化沙漠」的名号像是无法洗刷的印记,但一直以来,依然有人笃信文字的力量,几十年来为它奔走呼召。香港文学的忠诚战士潘耀明经历港英时期及回归后香港文学界面对的境况,他一句「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的文化环境是沙漠」掷地有声。在回归25年之际,香港正努力向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迈进,机遇迸发的当下,香港文学这片久不被注视的尘封沃土,是否会也迎来新的转机? ◆采: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依江/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曾庆威/拍片:香港文汇报记者 炜羚 谈起香港文学的历史,《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如数家珍。因为作家与出版业工作者的跨界身份,他十几年来与香港、内地文坛紧密联结、血肉相连,亦见证了香港文学界由回归前至今一路走来的阴晴圆缺。对文学的信仰、对香港文学历史痕迹的珍视、对当今年轻创作者的悲悯……这些情怀始终在潘耀明的心中流动,促使他不断奔走发声,为文学界争取更多资源与一个明朗的前途。 缺乏场馆 酒楼举办文学讲座 「香港一直被称为『文化沙漠』,是一个误解。从文学角度看,其实香港是一个文学底蕴十分丰富的地方。」潘耀明认为香港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世纪四十年代来港的南来作家、六十年代诞生的本地作家,用他们的创作,为香港打下丰厚的文学底蕴。历史留下的文学资源无比宝贵,但却未得到世人珍惜,2004年潘耀明就联同30多位香港著名作家、学者呼吁建立香港文学馆,用以收藏、整理、分析作家作品和资料,以及举办文学活动、开展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学交流,惟这一提议至今都没有得到政府回应。潘耀明苦涩笑道:「香港是大都会,但不是文化大都会;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但香港的文化环境是沙漠。」 尽管缺乏支援,在潘耀明的坚持下,文学活动依旧年年开展。香港作家联会成立至今已经举办了200多场作家讲座,但由于没有活动场馆,许多地位崇高的名家甚至需要在酒楼开展演讲。潘耀明讲到:「内地作家苏童就调侃过『潘耀明总是在吵闹的酒楼举办文学讲座』,虽是一句好笑的调侃,但也代表了香港文学界处于非常窘迫的现状。」近日在新特首即将上任之际,潘耀明再度提出建立香港文学馆的提议,希望今次可以得到不同的答覆。 谈及18年的坚持,屡次遭遇拒绝与搁置,潘耀明虽有时感到疲累,但仍意志不改:「我本身热衷于文学,这个计划也是为香港长远考虑,为打造一个文化大都会考虑,为塑造城市的文化灵魂考虑。香港是中西文化的窗口,但如何好好利用这个枢纽位置,是政府应该要重视的事。」 倡议建立香港文学馆已历经「长途跋涉」而未见光明,又眼见西九文化区崭新建筑拔地而起,当代艺术、舞台表演、戏曲文化、流行音乐等艺术领域纷纷因此得到新的发展空间,潘耀明难免有些担忧:「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将香港发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但文化艺术这棵『大树』若没有文学,这棵树一定是苍白失血的。从古至今电影、戏曲、舞台表演作品许多都是改编自文学创作,如果不支持原创文学,其他的文化作品从何而来?」与其怨天尤人,潘耀明更想从现有的资源和平台之上,为香港文学的存续去寻觅和争取一线生机。 「香港回归前,因为缺乏条件,我们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有规模的文学组织。因此我们对回归祖国寄予了很多希望,盼望特区政府重视中国文化可给予文学界以支援。」至今尽管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大力支援,然而回归后香港、内地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文学交流活动都变得越发频繁,让创作人提高养分,这也对发展文学创作很有意义。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下,粤港两地的互动更加精细且高质。但潘耀明也同时发现,大湾区的合作多数是与经济有关方面的议题,而少了文化层面的交流。他一直记得内地在香港上市的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曾对他讲「经济是长远,文化是永恒」,于是正试图凭藉香港作家联会的力量,带动湾区之间的文学交流。 近年来广东省一些城市着意发展文化事业,并视文学为其中重要部分,两年前香港作家联会就与广东省作协、澳门笔会一同成立了大湾区文学联盟,在广东、澳门都有举办过文学交流论坛,惟一直没有机会在香港举办。在他的多次倡议下,这一「文化大湾区」的计划终于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支持,即将于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举办「大湾区征文奖比赛」和开设「明月湾区」文艺创作园地,希望为湾区文艺事业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 真正支援文学是提供出版资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高校内开始流行创办文学社,一些报章也专设版面宣传文社讯息,一时间形成青少年学生的创作热潮,一班香港本土作家如也斯、西西等人在此之中脱颖而出。然而地域的狭小、市场的局限也令本地作家的发展一眼可望到尽头,此时,迎来内地改革开放,内地杂志报刊也纷纷向香港作家开放投稿,为他们打开广阔的发表园地,走向更大市场,大大鼓舞了本地作家的创作激情。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原本以为香港回归会走向更大舞台的香港作家,却因为内地出版业竞争愈来愈激烈,香港年轻作家也不再具备从前的优势。 潘耀明提及,如今香港作家除集中于学术圈的部分人(因有较丰厚薪酬和较多假期),其余多是兼职写作,一面打工谋生一面创作,十分辛苦。「香港没有职业写作的土壤,创作者始终有维生的后顾之忧,如何培养新作家?」潘耀明一直呼吁,政府不仅要为写作者提供安稳的创作环境和出版资源,还要为出版图书做后续宣传推广,才能给到文学创作真正的支援。 潘耀明见到近年一些受西九资助的活动打着「文学」旗号,实际上却是做一些酿啤酒手工、写诗的趣味游戏,他觉得很可惜:「香港舞台虽小,但这舞台是受到世界瞩目的,希望政府可以将资源用在真正的文学上,而不是由一些人将文学变相为表演活动,那不是真正的文学。」这是他一直以来都在呼吁的事:「不断去呼吁,政府才会引起重视,这就是我为何一直发声的原因。」 以文学地标发展 「深度旅游」 香港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迎来一批批因躲避内地战乱而前来暂避旅居的南来作家,当中代表人物包括了蔡元培、茅盾、戴望舒、萧红、许地山、端木蕻良、张爱玲、刘以鬯、金庸等等。艰难的战争年代,这些作家在香港一隅辛勤创作,灌溉出一片文学的沃土。这些作家也与香港一些知名地标深深联结:张爱玲游走于港大与浅水湾之间写出《倾城之恋》;萧红写下《呼兰河传》,病逝后一半骨灰埋葬于浅水湾;许地山任职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为推动香港文学教育作出很多贡献;鲁迅在香港青年会发表《无声的中国》演讲…… 「这些名人居住、创作、活动过的地方,在其他地方会作为一个文化景点保留,但香港没有这样做,我们有很多失落的文化景点。例如李小龙故居,因政府要求手续繁复,业主放弃捐赠。」潘耀明提议,政府重新整理、恢复香港的文化景点,不仅有益于文学推广、提升文化氛围,亦可以推动旅游事业发展:「比如萧红墓,在浅水湾已经毫无痕迹,但其实可以在那里建一个萧红纪念馆,讲述她的故事、介绍她的作品,人们就会知道有一个作家埋葬在那里,相信现在的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浅水湾看看风景了,也想知道那里有什么历史和名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深度旅游的方式,令文化细水长流。」 透过旅游推广文学 潘耀明在2006年成立了「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每两年一届邀请世界各地文学团体在香港等地举行旅游文化讲座等活动。「考虑到严肃文学有时曲高和寡,旅游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我想透过旅游引起关注,在香港推广旅游文学和华语文学。」这一活动也集结了内地、香港、台湾地区及海外的华文写作者参加,包括名作家柏杨、余光中、余秋雨、王蒙、张晓风、尤金等等。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