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航天員劉洋為徒 願箏曲奏響太空站 袁莎:此生為箏而來

Published at Aug 03, 2022 09:36 am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她是国内外古筝三大顶级赛事的冠军,引领中国筝乐坚守传统、回归本心的转向;她是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形象大使,演奏的《出水莲》成为唯一载入月球的古筝曲;她是古筝薪火的传灯者,推动古筝由内地小众项目变为最受欢迎的乐器;她是对外推广筝乐的摆渡人,其作品堪称传播中国民乐文化的「国家名片」……她就是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袁莎。袁莎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畅谈筝乐人生和艺术感悟:「古筝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气质,我此生就是为传承发扬筝乐而来。」◆文:香港文汇报记者刘凝哲、杨帆 北京报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个飘若天仙,一个英姿飒爽,促柱缓弦,顾盼和鸣,一派「筝从天宫而来」的祥瑞意境……今年春节,袁莎与航天员刘洋联袂合奏《明月几时有》,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全程播出,引来如潮好评。原来,袁莎教授刘洋古筝已有数年,两人是师徒亦是益友,谱就了传统艺术与航天事业的一段佳话。 赞刘洋悟性高 勇于挑战 袁莎透露,因偶然机缘与刘洋相识,二人聊得非常投缘。刘洋一直很喜爱古筝,便跟她学习古筝。航天员训练任务繁忙,刘洋操练古筝只能见缝插针,师徒之间时常借助手机视频远程教学。袁莎这样评价道:「她是我见过的悟性最高的学生之一。虽然练琴时间并不多,但进步非常快。」 录制《明月几时有》节目,留给袁莎、刘洋师徒二人的合练时间并不多,弹奏过程还增加了古筝的转调环节。转调是古筝特有的技术环节,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考验演奏者的专业能力。为减轻刘洋压力,在录制现场,袁莎准备让刘洋只弹奏主旋律就行,自己来负责转调部分。「没想到刘洋坚持要自己试试,在观看我的几次示范后,便学会了复杂的转调,而且做得又准又好。」 「刘洋令人敬佩,不仅因为她的领悟能力,更因为她身上那种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袁莎赞道。刘洋则在录制现场常常提示工作人员多拍袁莎的镜头,「我都是跟袁老师学的」。师徒二人可谓惺惺相惜。 刘洋目前正在太空站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袁莎期待着刘洋在空间站中演奏出动人的古筝乐曲。门下有这样一位航天员徒弟,袁莎颇有成就感:「能让这么优秀的人与古筝艺术产生密切关联,把古筝魅力传到太空,这难道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特别方式吗?」 筝乐核心在于表达人生体悟 回忆起幼时的学琴经历,袁莎向记者坦言,小时候之所以踏上古筝之路,还谈不上内心热爱,主要缘于父母对其天赋的笃定。6岁的她,在上海一间乐器店第一次见到古筝,下意识地拨下琴弦,开启了与古筝的不解之缘;7岁时,每周搭乘父亲联系的货车,从老家浙江天台往返上海,历经崎岖的盘山公路,忍受28个小时颠簸,就为了一个小时的古筝课;8岁时,她背起行囊独自跟随启蒙恩师到四川成都生活学艺;9岁时,她一举考取内地两大顶尖音乐学院附小专业课第一名,被两校「争取」许久后,由父母送上开赴北京的火车,只身一人踏进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校门。 孩提时特殊的学琴经历,双向铺垫和蓄积着袁莎与古筝的内在张力:超乎常人的悟性和勤奋令其技艺领先于同辈,而少小离家的心志磨砺又赋予她比同龄人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反过来诉诸古筝为精神寄托。正如袁莎所说:「弹琴就像在诉说心事,有时会边弹琴边流泪,想起我的亲人和家乡。古筝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习惯,后来慢慢变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在技艺与心灵之间的良性作用中,袁莎的古筝修炼渐入佳境,成为中学和大学时代的佼佼者。她认为:「筝乐的核心不是技法,而是表达艺术家的精神境界与人生体悟。」 引领古筝演奏回归本心 2001年首届「龙音杯」古筝国际比赛是袁莎确立自己筝乐理念的重要节点。当时的中国古筝演奏热衷于现代创新,很多参赛作品以无调性呈现。正在攻读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袁莎,从内心抗拒空洞的炫技表演。「在临近上场前,我不顾周围所有人的反对,决定演奏取材于传统经典民乐《满江红》的筝曲选段《临安遗恨》,因为它才能安顿自己的情感。」行云流水的忘我演奏被默许延长了三分钟,内心的郁勃与惆怅抒发得酣畅淋漓。一曲终了时,现场掌声雷动,评委热泪盈眶,袁莎夺得第一。在随后的几年中,她连续摘取国内外三大权威古筝赛事的桂冠,以前所未有的「战绩」引领着古筝演奏的新风向——守护传统,回归本心。 在袁莎看来,现代西乐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但前提是要守住中国传统的根。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古筝展现的应是本真、内敛、诗意、敦厚的精神和气质。在这一古筝理念的指引下,袁莎的艺术造诣不断升华,成为中国当代筝乐的代表人物。 正是基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刻把握和杰出实践,袁莎多次受邀在中国重要国事活动及国际顶级舞台上担纲古筝独奏,其筝乐作品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张「国家名片」。在欧洲演出后,当地媒体将她誉为「瑰丽的中国音乐与东方艺术的美丽化身与杰出代表」。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古筝演奏结束时,袁莎留意到前排几位年长的美国观众在擦拭眼泪。「真好,它触动了我的心!」一位美国现场听众感叹道。回想这一幕,袁莎对记者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中国民族音乐可以唤起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 在国外传播古筝文化的收获,为袁莎注入了信心和动力,她决心用更为纵深、立体的方式推广筝乐,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国文化的纯粹与美好。于是,从2017年起,袁莎带领团队在内地先后推出筝剧《归去来兮》及30场音乐会和7场《筝与诗》文化讲座,融合诗词、戏剧、舞蹈、交响乐等多种形式,经典再现中国古筝艺术跨越千年的心灵史:在筝与诗的交融中,今人与古贤际会对话,筝乐精神百世轮回、生生不息…… 受近几年疫情影响,《筝与诗》音乐会和筝剧不得不暂停。袁莎对记者说:「等疫情结束了,《筝与诗》的系列活动一定会继续做下去。中国古筝艺术发扬光大,是我的人生使命所在。」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