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饅頭坊」飄蒸汽 「星星的孩子」樂開工
Published at Aug 03, 2022 09:34 am
「我们不卖惨,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随着内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首批确诊的孤独症(港称「自闭症」)患儿长大成人,他们如何回归社会和就业自立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辽宁沈阳,一间由孤独症患者母亲参与创业的「新疆馒头面食坊」在今年初开张营业了,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满负荷运营,发起人陆弋和这些妈妈们为自己患孤独症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创业工场。
「我们不卖惨,连隔壁商户都不太了解这里的特殊性。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陆弋说。◆香港文汇报记者 于珈琳 沈阳报道
穿过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沈阳商业步行街中街,拐进官局子胡同,喧嚣渐渐远去。在胡同深处,「新疆馒头」的招牌高高立起,这里便是陆弋和「超级妈妈」们创业的地方。下午2时,馒头铺里的4组家庭正在准备新一炉的馒头,从启动机器和面、成型、洒面到入灶,大龄孤独症患儿健宇、彤飞和大默正跟着妈妈从容而嫺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超级妈妈』是我给起的,因为这样的孩子从一出生,妈妈们就围着转,到他们终于长大了,又带着他们一起工作,现在她们不仅会面点活,连钳工、电工活、水暖活都会,甚至送货司机都是一肩挑,起早贪黑,我很感谢她们的付出。」陆弋如是感慨。
太太开办公益课堂 高管发起探索尝试
曾在央企担任高管的他,因为有援疆的工作经历,一直从事新疆农副产品的代理生意。「做这个馒头铺,其实更多是为了我的太太李璐,她为孤独症孩子开办公益音乐课堂已经有十多年了,这几年她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些孩子长大了怎么办?」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夫妻俩决定摸着石头过河。「我就想用我现在的资源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因为我太了解这样家庭的需求,就是得让妈妈和大龄患儿同场工作,这件事才能长久。」
当陆弋将创业想法通过康复中心传达给这些孤独症和智力残疾患儿家庭时,他得到了几乎一致的肯定。
「我和爱人也通过业内人士了解到,馒头制作工艺简单,孩子们可以参与其中重复性强的环节。」陆弋坦言,「在商言商,如果要做得长久,还要让品牌立得住。」他深知,外界将会有怎样的揣测,「有人会说你会不会卖惨?也有消费者会担心馒头会不会有衞生的问题?诸如此类。」
母亲克服羞怯 商场叫卖辟销路
朱妈妈是最早进入馒头铺创业团队的孤独症患儿母亲,被陆弋和其他妈妈亲切地称为「朱老师」。刚成立的时候,馒头没有销路,「我们就推个小车叫卖,结果发现没人理。」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但一想到陆总两口子为了我们这样投入、创业,我们还有什么难的。」于是从沈阳最繁华的批发市场五爱商场起步,她们克服了羞怯的负面情绪,每天三栋楼、每栋从一楼走到五楼叫卖,硬是打出了口碑、打开了销路。
「到现在,我们每天最多时产销一万多个,少时也有五六千个,复购率能达到90%以上。」更令陆弋和妈妈们欣慰的是,他们用不放弃的努力让这个团队的初心成为现实——不诉苦、靠双手、有尊严。
孩子参与分拣包装 分工协作做好品质
从馒头铺成立至今的半年多时间里,首批参与的4个家庭已能够完全支撑起馒头铺的日常运转。陆弋介绍,面试时他们要全面了解大龄患儿的病情、交流能力等。进入培训环节时,由来自新疆和山东的面点老师手把手授课,妈妈和孩子们要从零开始学习技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分工明确,「涉及到水、电、火、煤气以及设备运转的步骤,我们严禁孩子上手,安全生产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在馒头分拣、装袋等孩子们参与较多的环节,就更需注重规范操作,「工作服、手套、口罩和发罩是必备的,而且都用白色的,只要有一点灰尘都能看到。」
「我们坚持用传统的馒头工艺——老面制作,馒头自带香甜味,只要有人试吃之后就会成为回头客,市场的反响很好。最重要的,这不是消费者献献爱心、为了资助残疾人而做的,而是因为我们做出的产品真的好。」
未来,辽宁省的抚顺市、本溪市、鞍山市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多地也将陆续复制经验开设馒头经销店、设立中央厨房等,帮助更多当地的孤独症患儿家庭迈出回归社会的重要一步。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媽媽饅頭坊」飄蒸汽 「星星的孩子」樂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