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ech有得做? 發展之前先談變革
Published at Oct 18, 2021 03:32 pm
「艺术科技」(Art Tech)一词去年首次出现于施政报告之中,引发各界议论。前有来自官方言论「创新科技的文化中心,会进一步提升香港在国际艺坛的地位」,盛赞Art Tech在港大有可为;后有业界直指「本地人才丰富,唯硬件配套与投资欠奉」,在供给与需求的落差之中表达诉求。话题展开半年有余,采用最新技术和设备的东九龙文化中心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亚洲首个大型Art Tech体验展Digital Art Fair Asia(DAFA)亦即将于9月30日登陆香港,时至今日,Art Tech在香港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了部分业界人士,涵盖戏剧、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听他们对Art Tech各抒己见,共同为Art Tech在港发展厘清方向。
Art Tech的定义很简单,艺术结合科技的例子多不胜数;Art Tech的寓意又很复杂,它不仅涵盖某些作品,更是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态,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疫情,加速本地各界对于Art Tech发展的关注,而在场馆兴建、设备购置、线上演出的蓬勃背面,仍然埋藏着隐忧--若不能跳出固有的以活动或制作为主导的「香港模式」,从基建、空间、教育及观念转变等各类别全面提升,Art Tech的发展只会流于表面,难以发生质变。●采访:香港文汇报记者尉玮、朱慧恩、张岳悦 图片由「进念·二十面体」提供
追溯Art Tech的历史,说短犹长,当收音机和音响器材将音乐带入千家万户,当电视和电影加速剧场及茶馆中节目的普及,当灯光和扬声器影响舞台的设计布置,每一个时代的技术跃进都在艺术上留下独特印记。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Art Tech结合最新科技,为表演艺术带来崭新面貌之余,亦变革人们的感观体验。对此,「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胡恩威深有体会,他认为Art Tech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人类科技文明的进展正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生活和消费模式,「正如未有书本之前,人们要学习背诵,印刷术的发明解放了人类大脑,当科技替代了枯燥的工作,这也给了艺术家机会。」他郑重地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临界点,未来艺术设施和节目的组成必须要重新界定。」
基建未成,谈何发展?
Art Tech将影响整个社会生态,其基建工程理应如城市铺设电网及水管般自然,基建未成,谈何发展?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到:「正在兴建的东九龙文化中心,将采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为舞台制作提供全方位的电脑装置,配合『延展实境』技术和『沉浸式』视听系统,把中心发展成为先进的艺术文化场地。」新文化中心将于两年后落成,现有演出场地的新设备已在陆续购置中,未来可期。但胡恩威所担忧的却是,香港对Art Tech的推广依然停留在搞展览和活动的表层阶段,而不是从整体布局出发,从艺术政策的改革开始,深入而全面地发展。
如何才可称之为对Art Tech的全面发展?他表达了自己的理解:「第一是大数据要做好,艺术大数据很重要,它包括城市电脑售票网络、市民文化艺术消费模式等,大数据可帮助相关机构了解香港目前的市场情况,进而研究如何做大市场,如何可以具体为艺术家创造发展空间,而不是单纯靠政府补贴;第二是香港的剧场、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硬件要全面升级,包括设置无线网络等,同时剧场的管理模式需变革,因为人口老化问题,请人越来越难;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教育,这是香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不是由专家主导,也非常缺乏对艺术有理解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教育方面有根本性的缺憾。」
艺术教育缺乏专业主导
本地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缺憾难以一概而论,胡恩威以「艺术教育缺乏专业主导」来概括,「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并不难,只是需要掌握编码和硬件方面的基本功,然后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即使科技的部分最后是由专业人员去完成,我们也需要理解他们是如何去做。这些都可以通过课程去学习,但香港现在的课程并不是为训练学生同时掌握艺术和科技。」
他肯定内地沿用至今的师徒制学习的重要作用,再以「进念·二十面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我们都是一边学一边做,而不是写论文。做得好还是不好,都会先做出来再讨论分析。而整个香港的艺术教育生态,鲜少会请教专家的意见,甚至购买设备时也是一样。教育模式需要改革,想要将Art Tech产业化,必然需要更多的概念清晰、具集体意识的专业团队,这样才能做得大。」
学生的成长需要练习和实践,练习和实践则需要艺团资源的支持,艺团排练和演出则需要政府场地提供。「公园、体育馆、科学园,甚至海洋公园,香港其实并不缺乏实践Art Tech的场地,但需要康文署具体去落实这些事情。」万丈高楼平地起,Art Tech的发展亦是如此,基建是根本,教育则是砖瓦,也是吸引年轻人走进艺术世界的方式之一。但在这个的积累过程中,很多环节需长期投入却未必能有即时成效,难以吸引投资。胡恩威笑称,当年打造「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Z Innovation Lab」,将香港文化中心剧场改装成舞台技术实验室,打破剧场使用模式,在实战中探索、结合各种表演形式和科技的可能,这场实验却至今仍常被人诟病在浪费场地和资源做一些「看不懂的东西」。但他们始终目标清晰,坚持做下去。
与大湾区合作共建大数据
香港发展Art Tech的视野其实可以更广阔,胡恩威建议,香港艺术发展局(ADC)可与大湾区众多科技公司合作,共建涵盖艺术推广、教育与科研的大数据平台与App,再用不同招数吸引更多市民和学生成为App会员,「ADC要做的事从来都不仅仅是拨款,而是思考如何给予艺术家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邀请多些艺术家进入学校,或者提供工作室给他们创作,在这些方面制订长期计划,寻找更多新的机会推广香港艺术。」
他提及,ADC其实被赋予很大权力,可向政府提议艺术政策,在推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处于重要位置,「ADC不应该只有那么少的资金,这些钱是要投资在艺术中,令社会更加有艺术氛围,令艺术家在社会的地位有所提升。香港有很多默默耕耘的高手,有些已达至世界水平,但他们的生活环境依然恶劣,甚至没有工作室。」他慨叹,「香港的艺术家有表达的自由权,却没有发展权。」
把握官方至民间的发展契机,他冀望Art Tech成为促进港人思维「改革开放」的催化剂,治愈由「做艺术揾唔到食」观念引发的「艺术恐惧症」;这也需要政府制定发展Art Tech的清晰策略,令香港艺术家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走得更远;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激荡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意动能,增强香港在世界舞台的竞争力。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Art Tech有得做? 發展之前先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