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土救援歷生死 災難面前一家人

Published at Apr 14, 2023 03:58 pm
「大灾面前,人类本就是一家人。」驰援土耳其回国的何军将一枚土耳其外交官赠送的国徽别在了帽檐上 ,风尘仆仆。他是中国首支赴土耳其地震灾区实施救援的社会救援力量——公羊救援队的创始人,这一次他所带领的先遣队救出了9位幸存者,也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善意。 在土耳其,何军见到了许多老朋友,他们是来自全世界的救援队伍。「我在哈塔伊省遇到了土耳其当地最大救援力量的领队,他一眼就认出了我,我们曾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救援行动中并肩作战。他大步走向我,拍拍我的肩膀,说我代表土耳其人民谢谢你们。」何军回忆道,在整个救援的过程中,他还遇到了来自日本及中国台湾的救援队,但大家都是简单交流几句,便赶往下一个救援点了。 「跨国救援不是军备竞赛,需要各国团队的通力合作。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通力合作,尽全力去挽救每一条生命。」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俞昼杭州报道 图:受访者供图 如果仔细观看何军从土耳其发回的视频,你会发现,公羊队的队员们很少在镜头前露脸。视频里,他们永远在伐木、破拆、操纵仪器、匍匐前进……直到幸存者在一片欢呼声中被抬了出来。「我们是去救人的,不是去表演的。」何军解释道,土耳其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有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再加上当地的救援人员能用家乡话交谈,因此在救出人以后,队员们会有意识地请土方队员将幸存者抬出去。 灾民心怀感激连连致谢 「我们的外套上绣着中国国旗,对于寻求帮助的人们来讲,知道我们是来自中国的救援力量就可以了,别的都不重要。」何军谈起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有关国际救援的细节,那是在2018年的泰国清莱洞穴救援中,英国潜水员首先找到洞中的孩子时,开口说的是「我是救援队员」,而非「我是英国救援队员」。把好消息带出洞后,这位英国潜水员还低调地将功劳归给了泰国军队。 「这个细节对我的震撼太大了。我在想,如果是我,会不会脱口而出『我是中国救援队员』。」何军感慨道,事实上,在灾难面前,人类本就是一家人。「就像这次我们在土耳其,遇到了许多善良的当地百姓,他们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还将分到的口粮送到救援现场,说救援需要体力,要多补充营养。而且他们并不是送给某支特定的救援队伍,只要是来土耳其救人的,他们都心怀感激,一遍遍地说谢谢你们。」 每当看到这种场景,何军都会庆幸自己也是国际救援力量中的一分子。「这次救援,我们经历了很多次的大生和大死,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善意。」何军说,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看到各国的救援队员,市民们都会自发鼓掌,这是他们对人道主义的感恩。 首支抵埗中国社会救援力量 「帮忙不添乱,是我们公羊救援队的行动宗旨。」何军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从国际标准来讲,如果一个国家需要国际援助,它会在INSARAG发布招募信息,民间救援团队通过招募,才可以用其名号到受灾国救援。「这是一个在联合国框架下运作,由灾害管理人员、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和城市搜救队员组成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何军说,跨国救援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需要科学的指导和保障。 记者了解到,1985年墨西哥城发生了7.8级大地震,在地震救援行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统一的行动规范,造成了130多名救援人员丧生。而这样低效无序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了1988年亚美尼亚的地震救援行动中。由此,参加了这两次大地震国际救援的专家们发起了组建一个能够促进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领域发展的组织的倡议,最终在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框架下成立了INSARAG。 「土耳其地震发生后,最初报道有四十多人死亡,但通过分析现场的人口密度,我们判断,这肯定是一场很大的地震。因此我们立刻开始做国际救援准备,先对旅行证件和线路进行确定,同时筹集救援装备和器材。」何军告诉记者,其实在2月6日傍晚大家就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但由于航线选择受限,需要转机,只能选择2月7日最早一趟航班从杭州出发,到香港转机前往土耳其,最后抵达哈塔伊省。 在获取联合国INSARAG落地签注后,救援队迅速与在当地的后勤保障力量汇合组成16人编队,共携带10套救援装备和大量木支撑套件立即赶赴伊斯肯德伦市的救援现场,连夜投入救援行动。「我们的INSARAG认证编号为CHN-10,其中CHN表示我们来自中国,后面的数字1-9表示官方救援力量,10开始则代表社会救援力量。CHN-10意味着,我们是首支来到土耳其的中国社会救援力量。」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