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山教書育人 改寫三代學生命運

Published at Jun 27, 2022 10:58 am
61岁的支月英是三代学生心里的「支姐姐」、「支妈妈」、「支奶奶」。她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教书育人已有42年,她的坚守宛若穿透阴霾的一束光源,让1,000多名孩子接受教育,为乡村教育建言献策,让贫瘠大山盛开希望。◆香港文汇报记者 王逍 江西报道 1980年,19岁的城里姑娘支月英乘车颠簸了五十多公里,又步行了十多公里的山路,从老家南昌来到澡下公社。到达泥洋小学时,她的衣服、头发落满灰尘,很是狼狈。这里的一切超出了支月英的想像:校舍破旧透风,很多学生每天上学都要走十多公里山路;学生们的课本、教学用具等都需要老师从山下肩挑手提运上山;学校留不住老师,他们都想方设法往外调;物资紧缺,大风经常吹倒木头、电线杆,导致整个村子停电。晚上,她睡在简易的木板床上,听着山风呼啸、鸟兽怪叫,时常出没的老鼠也让她心惊胆战。有一次,一条手腕粗的蛇爬上了床头,吓得她一动不敢动,全身衣服都被冷汗湿透,整夜不敢睡觉。 现实总与想像相悖。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时,她经常在深夜哭泣,怀疑自己是否应该来到这穷乡僻壤?她也会不时打起退堂鼓,但是天一亮,倔强的她又会照常走进课堂。 「你对他们好 他们一定会记得」 最初,当地村民笃定,支月英这个梳着一对麻花辫的城里姑娘,待不了多久也会走。她也不说什么,默默地做着手头上的事:她买来塑料薄膜和钉子,把学校窗户钉好;见学生穷看不起病,她就在教室里备一盒清凉油,给大家治轻症小病;每逢新学年,她就和同事步行往返二十多公里山路,肩挑手提运送教材,一趟下来,腿脚累得发抖,浑身虚脱。 后来,她成家为人母,还担任了泥洋小学校长,兼管两个乡村小学的教学。当有老师调走,新老师没到位,她一个人要管理多个班级、上多门课。于是,她琢磨出复式教学方法,动静搭配,一个年级上课,另外一个年级可能就要写作业。山里的孩子比较调皮,聚在一起容易打架,她只能时刻盯着,只有趁着所有班级自习的时候,才去上洗手间。她有时会把课堂搬到户外,给学生上《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她让同学们在山林中观松涛起伏,沿着小溪听水声,听着鸟声寻踪迹。 若有的孩子家里太穷,她就管饭,还在数年里照顾了在校寄宿的孩子们生活起居。家访时,了解到孩子家长不识字,她顺势做起「文化扫盲」。「山里的孩子也许穿戴简朴,但有一颗纯真、善良、可爱的心。只要你对他们好一点,他们一定会记得你的好。他们会给我带来山里的野花野果,中午在学校吃饭的时候,会给我夹他们碗里的菜;知道我身体不舒服的话,还会带上家里长辈制作的草药。有一次我生病了,学生家长端来一碗面条,还加了三个荷包蛋。」 资助女孩读书 一路考上大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山里不少人家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不少家庭让女孩子早早辍学嫁人,甚至从来不让上学。支月英心疼她们,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要让女孩子上学。她说:「第一次上门,家长们都比较客气,会给我倒开水喝。去的次数多了,他们就凶我,没有钱读书,那你出?我也就说,我来出。」 从此,她成为了月光族。她微薄的工资,要养家糊口和垫资助学,有时连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没有。她摸索出一些开源节流的方法:买半斤肉,在锅里煸炒后就存在罐子里,每次做菜就放一两片,能吃上一个月;跟着当地人学习种菜;跟着村里的壮劳力去山里做扛木头等体力劳动赚钱。有一次装车出了车祸,她跟着大货车翻了几个滚,昏迷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 在她的资助下,学生彭小红得以继续上学,成为山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受她的影响,学生廖作英、涂莎母女俩均走上教师岗位。廖作英说:「这辈子最佩服的人就是支姐姐,让山里孩子,尤其是山里女孩子,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 抱病坚守僻乡 「坚持才有希望」 由于长期操劳,营养及医疗匮乏,支月英患上了不少长期病。有关部门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安排将她调至山下的中心小学任教,被她婉拒。2012年,因教育资源整合,泥洋小学教学点撤销,她即将前往山下的中心小学任教,经白洋村的村民联名请求,又走进了比泥洋村更偏远的白洋村。2016年,本可退休的她,在白洋村村民的挽留下,又留下来任教。 如今,她和新老师承担白洋教学点的一年级至三年级教学工作,共有8个学生。这些孩子比她的外孙女还要小,经常吃她做的饭菜,将她视为奶奶。白洋教学点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支月英则从风华正茂的少女变成了年过花甲的「支奶奶」。 支月英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她将会一直做下去,「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