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妙筆接力 忠烈再展笑顏
Published at Nov 21, 2022 11:18 am
十五年前,叶庆华的丈夫孟祥斌因跳入滚滚婺江中救人牺牲,女儿因为年幼甚至都还未记住父亲的模样。丈夫牺牲后,叶庆华走访过许多战争年代牺牲老兵的家人,「他们牺牲前连照片都没留下,成为了家人最大的遗憾。」为烈士的家人弥补无缘见面的遗憾,叶庆华开始奔走呼吁。在她的推动下,全国十余所高校的数十位师生提起画笔,为两百多位在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们还原生前样貌,与家人「跨时空相会」。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俞昼 杭州报道 / 图:受访者供图
「祥斌走了以后,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陷入在痛苦中,无法理解他在那一瞬间做的决定。」即使过去了十几年,每当回忆起丈夫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叶庆华总是会红了眼眶。孟祥斌牺牲后被追授了烈士的称号,但叶庆华坦言,她的心里依然是怨着的,「恨」他在生死一瞬间的选择。「直到有一天我在整理祥斌的遗物时,看到了他的日记,里面记载着许多有关雷锋的事迹,他还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了『雷锋精神只有进行时,没有过去式』的话。」
李凤英:他穿军装就当是爸爸
丈夫是军人,为了走进丈夫的内心,叶庆华用几年的时间,走访了雷锋生前的班长、连长和许多老兵,还因此认识了不少英烈的家人。2018年,她结识了抗美援朝烈士李四的女儿李凤英。李凤英告诉叶庆华,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一直想有一张父亲的照片。后来她在网上看到一位烈士和自己脸型有点像,就把图片打印出来,一张放在客厅,一张放在卧室,一张随身带着。「反正他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衣服,我就当他是我的爸爸了。」李凤英的话给了叶庆华很深的触动,对于亲人们来说,这样的「念想」有多珍贵?叶庆华感同身受。
李洪生:泛黄烈士证 父亲全部
2020年11月,辽宁大连的李洪生收到一封来自叶庆华的挂号信,里面是一幅穿着军装的青年画像。画像上的青年是李洪生的父亲李长芝,这是75岁的他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模样。1946年,李长芝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安葬在山东省莱阳市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对于李洪生来说,一纸发黄的烈士证明是父亲的全部。只有照镜子时,李洪生才能触摸到父亲的模糊轮廓,所有见过他父亲的人都说,他和父亲长得很像。然而,随着李洪生自己也步入老年,这样的声音渐渐消失。「见过我父亲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在一次与叶庆华的聊天中,李洪生不禁感慨道。听了他的故事,叶庆华想到了一个主意——在她的协调下,一位画家参照李洪生年轻时的照片,再根据旁人的描述,补画了一张父亲的军装像,满足了他的念想。
还原年代细节 先读历史再落笔
在叶庆华的奔走呼吁下,2021年3月,浙江省启动「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浙江传媒学院动画(漫插画)专业的学生张露遥就是这个公益项目的学生参与者之一。「专业课程老师武小锋,每学期总会在第一节课上向同学们介绍这项公益行动,当时我刚参加完美术生的高考,专业课考的就是素描头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一下课我就去找老师报了名。」张露遥说,自己的爷爷是老战士,「小时候他会把过去战争的事当故事一样讲给我听,每次我都把拳头捏得紧紧的,既为打了胜仗的部队感到高兴,也为那些奋勇杀敌的战士们担忧。」
武小锋要求学生们在作画前,需要先搜集烈士年代的故事与图片,一方面可以在下笔时更有感情,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史实去还原烈士牺牲前的服饰。「每一个年代、每一支部队、每一个官衔的军服都有细微的不同,但许多家属手中并没有烈士牺牲前的照片。因此,我们只能先去找到当时他所在部队的服饰的照片,再将其『穿』在烈士身上。」武小锋说。
百字生平入手 反覆沟通细修
张露遥接到的「第一单」就是为焦守健烈士画一幅画像,「武老师将烈士的生平信息与一尊他的雕像照片发给了我,让我先多看看素材,再动笔作画。」从焦守健烈士短短数百字的生平信息里,张露遥看到了他年轻的一生——1912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屯里村一个乡医世家,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为了掩护同志,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头部重伤而亡,牺牲前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武老师给我的雕像照片,还是2014年河北省民政厅根据村里人的描述,外加参考了他哥哥的相貌,去重塑的。」张露遥说。
与专业考试中的素描头像不同,为烈士画像对真实性的要求更高。「许多家属会把画像当成烈士遗像,摆在家中祭祀。因此,他们希望画像越真实越好。」初稿完成后,张露遥与焦守健烈士的家属进行了多次的沟通与修改,才完成了最终的画像。「很多时候家属们的修改意见比较抽象,例如『眼神更坚毅』、『嘴角不要太严肃』之类,所以修改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张露遥并不觉得辛苦,在她看来,能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来,「就已经很荣幸和骄傲了」。
如今,这支公益队伍仍在不断扩大,包括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美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踊跃报名,90后、00后的美术专业学生利用假期不断修改调整手中的烈士画像,70后、80后的各大院校老师也改变画风加入队伍,至今已为两百多位在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们还原生前样貌。有了画像,英雄们不再只是烈士证上简单的名字,他们被亲人们以最高规格「请进家门」,从此一家团聚。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師生妙筆接力 忠烈再展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