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聖殿、尊道廳 在道風山 音樂與廣彩碰撞生輝
Published at Jan 06, 2023 10:04 am
香港表演场地紧张,隐藏在城中的各式古迹正在成为艺术的新舞台。灯光、音乐、舞蹈、马戏、戏剧……织就千言万语,或在历史的尘埃中激起回响;或穿越时光,留下当下的印记。香港文汇报记者走访大馆、道风山与薄凫林牧场,看在这些风格迥异的独特空间中,艺术家与策划人们如何用创意突破限制,用艺术讲述古迹的新故事。
道风山基督教丛林所处之建筑群俯瞰沙田,是中式庭园设计结合浓厚基督教信仰文化的二级建筑古迹,主建筑圣殿采佛教宝塔式设计,东面则屹立大十字架,中西文化在此荟萃。与谊乐社相遇道风山,西方古典乐声穿过中式窗棂,与风来疏竹的悦耳声相融,久萦不散。再加上与粤东磁厂的绝妙fusion,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旅程,就此开启。◆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岳悦
过去的三年间,谊乐社的「赛马会乐·忆古迹」计划曾借音乐走过大馆、保良局中座大楼、薄凫林牧场、芝加哥大学香港校园等地,计划今年开启新篇章,亦更重视「人·情·事」的主题表达,除继续以音乐映照百年古迹大馆外,此次乐团还走到沙田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以音乐与广彩艺术诉说道风山的历史旅程。
道风山于1930年由挪威远道来华的传教士艾香德牧师(Rev. Karl Ludvig Reichelt,1877-1952)创立,在港已有超过92年的历史,其促进宗教及文化对话交流的历史渊源,融入大自然丛林山境的静修景色,以及透过绘瓷和中式风格艺术创作传达福音故事的独有传统等,多年来吸引不少对宗教、文化、历史、艺术及静修等有研究或有兴趣的人士到访。
因应场地策划作品
谊乐社古迹音乐会惯常会因应所选古迹的历史和特色而策划,如此次由艺术总监李垂谊与来自加拿大、法国及香港的乐手于道风山举行的四场音乐会,特别挑选了挪威著名作曲家葛利格富戏剧性的名作《皮尔金》组曲、德伏札克的《美国》弦乐四重奏,以及到欧洲各地寻找不同民族音乐的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的小夜曲等。几位作曲家均常旅居各地采风,特选的乐章展现作曲家不同的旅程,与艾香德远赴来港、融入居民生活的心志遥相呼应。
对策划者而言,古迹音乐会的场地选择、售票安排乃至穿梭巴士的设置等事宜都在考虑之列,谊乐社总经理钟颖茵表示,香港的大部分古迹皆对举办音乐会等艺术活动持开放欢迎态度,具体场地的选择才是团队所要面临的挑战,在蓝天白云与历史建筑的映衬下演奏固然满富诗意,但谊乐社更重视音乐本身的呈现效果,例如综合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弦乐器的影响,室外音乐会通常会选择管乐作品。以道风山为例,她说:「我们原本属意的地点是圣殿,但因为回音问题只能放弃,转而选择在尊道厅举办音乐会。」于是,在仅可容纳40人的尊道厅内,观众与音乐家仅咫尺之遥,亲密相对。古典乐的听觉震撼扑面而来,触动心灵。
绘瓷展览映照历史
古迹音乐会诚然是凝固建筑与流动音乐的融合,沧桑历史与人文精神的碰撞亦可借多元方式演绎。为配合展示道风山的历史,谊乐社这次在举办音乐会之外,还特别设计了绘瓷展览,以「旅程」、「东西荟萃」和「粤东广彩瓷器」为主题,展出粤东磁厂与道风瓷坊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只瓷碟是由粤东磁厂的广彩工艺师曹志雄和曹嘉彦专程为是次展览而制作,以绘瓷艺术纪念多年前挪威传教士远渡重洋的来华宣教之旅。其中《前往道风山》展示挪威宣教士昔日不畏艰险,从欧洲到香港传教,旅途期间所遇见的种种,包括轮船、铁路、田野、沙田众山等,在作品中皆有描绘;而《到道风山后》则反映道风山的建筑与氛围,如当年在荒芜的山上开山辟路,耗费多年才建成的道风山基督教丛林和广彩创作瓷坊,皆透过作品活现观众眼前,而在其中的人物如宣教士及瓷绘工匠,也跃然于碟上。
原来道风山生产广彩瓷距今已有逾70年的历史,在此创作颇有「大隐隐于市」之意境,既处于道风境界,市区亦近在咫尺。此次道风瓷坊亦展出道风山驻场艺术家林断山明的最新福音瓷作品《唱哈利路亚赞美主》,以及多款题材各异的基督广彩瓷作品。
生产广彩瓷的历史为道风山增添了艺术氛围,在此举办音乐会还是首次,但正如道风山服务处执行秘书李至忻所言,道风山一如既往透过举办宗教对话及中西文化交流活动搭建跨宗教与跨文化的桥梁,扩展和平对话的平台,在此举办文化艺术活动也正是交流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说:「我们机构一直都是以交流平台的角色服务社会,作为场地提供者,我们欢迎大家在这里进行文化艺术活动。我们见到谊乐社这次花了很多心思去策划音乐会和展览,做了一场创新的艺术活动,也期待之后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不同空间带来独特体验
华美庄严的欧美古教堂或古堡本就是举办音乐会的绝佳场地,与之相较,香港的古迹更具有中西合璧、用途各异的特点,它们的前身可能是政府机构或大学校园,甚至是警署或牧场;有的沿用至今,有的则被活化成为艺术中心,各具风采。对谊乐社的艺术家而言,随乐团走遍全港古迹自是别具趣味,如法国中提琴家恩廷格尔随乐社在大馆赛马会立方演出时,就惊讶于做准备的「后台」场地乃是昔日监仓,而年轻小提琴家陈蒨莹也称从未试过在如道风山般的中式建筑内演奏,颇感新奇。钟颖茵补充道:「音乐家们在音乐厅内演出时,可能对环境设施、音效以及自身表现都抱有很大期待,而当去到一个本不具备演出用途的古迹中时,则其实并不会太介意细节,反而会将其当做独特的体验。」
去年谊乐社踏进位于摩星岭的芝加哥大学香港校园的演出亦令钟颖茵印象深刻,这座面海依山的校舍发展于俗称「白屋」的前域多利道扣押中心三级历史建筑群之上,以建筑大师谭秉荣「知识的树屋」为设计理念搭建。「那次李垂谊构思以巴赫的音乐呼应此理念,因为巴赫也如同一棵大树,他的『枝干』影响了后世众多音乐家的思考与创作。我们的音乐会选择阅读室、Grand Hall和学生休憩区三个地点依次进行,音乐家和观众都会移动,在不同的空间获得不同体验。我们是学校首个举办音乐节的合作伙伴,双方都很开心。」她续说,「我们每个参与计划的人都是振奋的,挑战来自于寻找更多合适演出的古迹,构思以更丰富且贴合古迹历史的艺术形式讲好故事,开拓更多可能。」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竹林、聖殿、尊道廳 在道風山 音樂與廣彩碰撞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