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醒獅」入饌 國潮酥點出圈
Published at Oct 03, 2022 10:45 am
丝丝缕缕的「鬃毛」、灵动的「眼睛」、栩栩如生的「睫毛」……一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黎家狮」为原型的国潮酥皮面点「醒狮酥」近日在网络走红。将经典广东醒狮文化与淮扬中式酥点文化结合,这款点心的原创设计者、35岁的中式油酥点心师傅武杨笑称自己这次「玩出了圈」:「这款点心广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喜欢,也正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武杨对传统酥点情有独钟,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制作出形色味兼备的新式国潮酥点,「现在,对我而言,酥点技艺已经不是最难突破的了,我更关注的是如何用设计承载文化内涵、引领创新。」◆文/图:香港文汇报记者于珈琳 沈阳报道
走进武杨位于辽宁沈阳的工作室,中国结、毛笔、大红灯笼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酥点,以及天鹅酥等经典造型酥点整齐陈列。「这里的每一款点心,都代表了所在年代的经典酥点技艺。」20多款造型各异的酥点,也展现了武杨一路走来从一名面点学徒成长为师傅的20年历程。
灵感源自飞鸿舞狮
「最初产生设计醒狮酥的想法,是因为我很喜欢武侠电影,特别是黄飞鸿舞狮的那一段。」武杨说,自己是时刻带着设计酥点的思维去寻找灵感的。「我并没有着急下笔画草图,因为我知道舞狮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我想要原汁原味地呈现。」于是,2021年开始,他搜寻查阅大量关于舞狮的资料,一遍遍观看相关的纪录片,最后锁定了黎家醒狮的形象。「黄飞鸿当时舞狮用的就是黎家狮,而黎家狮也正是中国南方狮扎制技艺的代表,它的狮头装饰丰富、色彩祥瑞。」
深入研究了醒狮非遗工艺后,武杨才开始着手从酥点的技艺出发解构醒狮酥。首先是色彩的搭配,「我选择了三款颜色作为主色,并配一款白色狮头,黄色代表刘备,黑色是张飞狮、红色是关羽狮、白色是赵云狮。」而此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考验在于,点心匠人要在脑海中将醒狮狮头拆成一个个的小零件,再结合酥点技艺将这些小零件呈现出来,再融合在一起。」
「制作绒毛的酥皮厚度、捏制手法、刀功、炸制时的油温和时间,甚至下刀的角度,都要经过严谨的设计和实验。」由于曾有过多年面塑和刀工的从业经历,武杨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确定下了醒狮酥的制作流程。最终在2021年5月,这款栩栩如生的醒狮酥诞生了。
创标准化工艺流程
用工程化的思维解构醒狮酥,武杨认为酥皮点心也可以用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去创造和传播。「这个嘴边绒毛用了加密排酥的手法,在一厘米宽的酥皮上面要切满38刀,还要保持底部不能切断,让毛绒感更强,还有这个毛茸茸眼毛的立体效果,要在处理酥皮时用斜刀。」最细节处,哪怕是狮头上的独角,他都设计出一种最贴近原始狮头的逆向螺旋结构。
专注研教复现传统美
武杨坦言,在设计每一款点心时,他都抱着敬畏又审慎的态度,「酥点也是文化的载体,我的学生又来自海内外的顶级餐厅,有华人也有外国朋友,我希望我们能共同呈现传统文化之美。」
如今,武杨更加专注在研发和教学上。十年来,他坚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设计新品在网络上分享,慕名而来的海内外学员超过1,000人。在赴沈阳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员在武杨的建议下,饱览沈阳故宫等文化场所,「眼下,我就在着手设计一系列古建筑的酥点,将故宫、天坛、黄鹤楼这些极具东方美的古建筑用中式酥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非遺醒獅」入饌 國潮酥點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