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註冊滯後 走寶內地靚藥
Published at Jan 06, 2023 11:01 am
内地制药技术不断提升,惟香港沿用港英时期的西药注册制度,令一些内地研发药物或欧美以外地区研发药物在港注册困难重重,导致香港药物来源十分狭窄,甚至出现被垄断的情况。香港文汇报将剖析现行制度导致日常药物及癌症等「救命药」的樽颈,令病人的药物选择少、无药可医,今年初患上足底疣的罗先生就深受其害。为治病,他曾向公立医院求诊,却因疫情预约无期,遂向私家医生求医,被建议接受收费7万元的手术,而医生更明言未必可以「断尾」。其后,他得悉内地研发的一款数十元人民币专利药膏能治此症,惟药厂早年申请来港注册不果,罗先生只得经朋友从内地带药来港,服后只花2.5个月即痊愈,「真神奇,几十蚊搞掂,效果可能好过几万蚊的手术,香港唔畀佢注册系走宝!」◆文/图:香港文汇报专题组
目前,在港注册的处方或非处方西药必须获得最少两个「认可国家」注册才能在港出售。该「认可国家」名单包括32个欧美等国家及地区,但未包括内地或亚洲一些新崛起的制药强国,令香港市面的药物多为欧美进口,导致选择少、医疗成本高,一些情况下更令治病市民白走「冤枉路」。
罗先生今年初患上足底疣(又称跖疣、病毒疣),是一种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的疾病。他近日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坦言,自己最初见到其脚趾下方长出貌似茧的东西时,还以为只是「鸡眼」,故不以为意,「过了两个月脚板底突然痛,几天后发现脚底几处都痛,个茧带有水泡,先知唔系鸡眼,上网查怀疑系足底疣。」从事户外工作的他每天要走动和站立数小时,其工作饱受足底疣的困扰,「企住唔郁都痛,行路就完全唔掂。」
他遂预约公立医院门诊,惟当时遭逢新冠肺炎第五波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根本预约唔到期,我就效法网民的经验,用白醋泡脚、水杨酸去死皮。」然而,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更延误治疗,导致足底疣扩散,由最初单脚受感染恶化至双脚都有患处,最严重时多达数十个患处,「阵时已经痛到无法企,行路就好似踩铁钉上面,但工作时需要走动,试过忍痛行一个钟左右双脚就麻木。」
难耐每天受脚痛折磨,向公立医院求医不果的罗先生唯有向一名私家皮肤科医生求医,对方一看就诊断为足底疣,表示目前香港常用手术方法治疗,包括液氮冷冻、激光及电灼刮除手术,「医生话我脚底疣大大小小接近50粒,数量太多,冷冻同激光都不合适,唯有用电灼。」
医生明言手术未必可「断尾」
然而,电灼手术价格之高昂令罗先生却步:5次手术费共花7万多元,每次相隔半个月,金钱及时间成本不菲,却不一定能根治,「医生讲明手术完成后,仍有两成机会复发。唔系畀唔起,而系觉得唔值。」
足底疣是常见的皮肤病,但由于香港皮肤科医疗资源紧缺,通常只能依靠手术治疗或普通药物缓解不适,而在内地这样的常见皮肤病病人众多,因此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内地更研制了一款专利外用药物。罗先生在内地亲戚的帮助下,谘询了内地一名公立医院皮肤科医生,经推荐该药后由亲戚带来香港。这款不起眼的药膏在内地售价仅数十元人民币一支,但罗先生使用近两个月后,足底的疣已完全脱落,痊愈至今半年都未有复发。
有关药物为香港李氏大药厂在内地的子公司兆科药业(合肥)自主研发的产品,除可治疗人类乳头瘤病毒等引起的皮肤疾病外,对新冠病毒也有预防作用。2020年,该药更被安徽省和国家工信部列为新冠疫情下的紧缺战略物资。早年,该公司尝试申请该药在港注册,但现行制度充满保护主义,这些内地药难获欧美等「认可国家」注册,故无缘在港合法发售,造福更多病人。
药厂批港审批制度落后
李氏大药厂创办人李小羿早前向传媒表示,香港新药审批制度落后、态度保守。在这种制度下,香港对内地研发的药物有所保留,但欧美药厂又不会专门研发适用于亚洲市场的新药(如鼻咽癌药物),令香港出现「两头不到岸」的尴尬情况。
西药在港注册两途径
途径一:在任何两个「认可国家」注册
「认可国家」包括:澳洲、日本、美国、英国、保加利亚、塞浦路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32个国家
途径二(上月新增):巴西、中国内地、韩国或新加坡注册的药物,再加一个「认可国家」注册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藥物註冊滯後 走寶內地靚藥